孔子生平简介
1,孔子(前551 ~前479)
中国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仲尼孔丘。鲁人。他是宋朝的贵族,为了躲避内乱而迁居鲁国。父亲叔叔,母亲严。鲁相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市(今山东曲阜)。鲁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地,被称为礼仪之邦和幸福之乡。到了春秋末期,礼乐依然完好无损。鲁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陈乃斗玩,设仪式。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他年轻时当过掌管粮仓和放牧的小官。三十多岁时,他开始讲课。鲁昭帝二十六年(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姬为首的三环势力,一度离开鲁国投奔齐国,不久又卷土重来。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的弟子越多,影响力越大。鲁九年(前501),任中都宰,政绩可观。后来,他被提升到司空和大市口。齐桓公建立十年后,举行齐鲁古之会,孔夫子互相纳贡,鲁国将士互相纳贡,以收复齐国占领的田地。定帝十三年,孔子提议灭、叔、氏三都。在和叔父的邱、费被灭后,用武力与他们对抗,孔子的计划失败了。鲁国政局发生变化后,孔子看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55岁。孔子在14年访问了魏、陈、宋、蔡、楚等国,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毫无用处。到了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嵇康子用钱币迎接孔子,孔子以68岁的高龄回到鲁。他经常向孔子请教政治,但是没有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文书籍等古籍,删《春秋》。它的学生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记录在《论语》中。
2.孟子(公元前372-289)生于邹,战国中期鲁人。他是孔子的孙子于子思的弟子,曾游历宋、滕、魏、齐等国,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还曾在齐国工作。晚年退隐著书,传世《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理论。他认为,要实行“仁政”,就要“控民永产”,让每一个农民都有百亩地,五亩房子,简介孔子,最低限度的生产资料;“不要抢农时”,保证农民有时间劳动;“省刑轻税”,让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明白“孝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正在遭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试图采取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仍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仁政”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于君”的观点,说:“民贵,国次之,君轻”(《孟子》)。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实现并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中国人可以杀死残害百姓的君主。商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吴王攻打周,他认为杀他是对的。他说,“我听说过杀夫,但没听说过杀王”(《孟子·惠亮·王霞》)。孟子虽然同情人民,谴责暴君,但他的政治思想仍然维护封建制度,所以他宣扬:“勤劳者治民,勤劳者治民。”待人者吃人,待人者吃人,这在世界上是有道理的”(《孟子·滕文公》)。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基础。
3.庄子(约前369-286年),名周,字子修(话说),战国(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理论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仍属于老子哲学。后人把他和老子称为“老子”,他们的哲学就是“老子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他认为“道”是“自然之地”,从“道”开始就是封闭的(即“道”无边界)。提倡“无为”,放弃人生的一切奋斗。他还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否定知识孔子,否定万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平和无忧,转向相对主义和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