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原生态歌舞简介

藏族民间自娱舞蹈可分为“和”与“优”两类。“和”主要是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歌舞形式,分为过谢、过卓(即过壮)、堆谢、谢四种。后来又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化,成为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被搬上了今天的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主要特点:

在白面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古格王朝时期就已存在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民间广场舞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戏,同时引用了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使得藏戏在藏族群众中流传久远。

为了符合藏族信仰多神教的特点,人们创造了一种在祭祀仪式中使用各种神灵面具并包含大量藏族民间舞蹈元素的程序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流行的藏传佛教的一个叫强木的教派所采用,流行于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等信仰黄教的省区。羌姆的舞蹈多是动物类舞蹈和乐器类舞蹈的混合。演出过程中很少有歌声,气氛肃穆庄严。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雍和宫都会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蛇、长号和鼓钹的声音中,表演者戴着面具,手持乐器或武器,装扮成神,绕场行进开球。接着,他们相继表演了“邪神之舞”、“骷髅之舞”、“牛神之舞”、“鹿神之舞”、“欢喜神之舞”、“护法神之舞”,每种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舞蹈之间,还有喇嘛表演的摔跤和打斗来娱乐观众。有时,他们还表演佛教故事,如“舍身喂虎”和“长生星之舞”和“鹤之舞”,这些故事表现了善良和长寿。时至今日,黄教的祭祀舞蹈“羌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羌姆”并无太大变化。《强木》最后一场是驱鬼。神兵们会把想象中的鬼头——酥油和糍粑做成的“多玛”护送到庙外,在宽阔的地方焚烧,一个一个地作恶,祈求一年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