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哪些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强年

羌年是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羌族聚居区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羌年(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族新年、新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祝丰收、送祝福、祈求平安的节日。

在羌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通常持续3-5天,有些村庄持续到十月初一。羌年是一项集祭祀、歌舞、技艺表演、知识传播、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理县、茂县、汶川县申报的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X-82。

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急需保护。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传统手工艺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等纤维制作衣服等生活用品。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VM-19。

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成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木拱桥建造技术

中国木拱桥的传统施工工艺主要包括选桥址、筑桥台、整平、架设拱架、放剪苗、立腿、建桥楼等重要步骤。核心技术是架设拱架。

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夫

麦西热夫是舞蹈娱乐活动的名称,指的是多人参加的大型自娱活动(所谓参与,是指所有参与者都到场,没有观众),以歌舞为主。

中国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的。先做好单字的正文本倒文本模型,然后根据原稿选取单字,在字模盘中排好,上墨打印,打印后去掉字体,以便下次排版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中国北宋清朝时期毕升(970 -1051)发明的粘土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家,比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大约400年。元代,王镇成功地创造了木制活字,发明了轮排字。明代中期,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广泛使用铜活字。

中国水密舱室救生艇制造技术

中国水密舱壁船制造技术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中一项重要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能。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船体结构牢固,舱室相互独立,形成密封水密结构。在“工头”(对闽南造船人的尊称)的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水密舱壁造船技术是中国劳动人民造船的伟大发明。它是在唐代发明的,宋代以后被广泛采用。这项技术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赫哲族依玛坎

伊玛坎,赫哲族,是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艺术评书形式。它最迟形成于清末民初,流行于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

赫哲族伊玛坎的表演形式是一个人用说话和唱歌来叙述,以说话为主,唱歌为辅,没有乐器伴奏。赫哲族伊玛坎的节目类型和表演风格可分为“大唱”和“小唱”。

“大唱法”即“伊玛坎大唱法”,指的是以说话为主,擅长表现英雄传奇的节目内容;“小唱”,即“伊玛坎小唱”,是指以歌唱为主,善于表达抒情内容的短节目。传统节目有长、中、短之分,代表作品有希尔达如·莫日根、曼格穆·莫日根等。

赫哲族的伊玛坎是赫哲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娱乐方式。它还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大意义。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