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丹江口市三官店九年制学校方大全
一、挖掘教材深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研究教材、优化教学方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挖掘教材所提供的精华和精髓,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和历史发展规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前提。我说的是“907年,朱温废唐帝,唐朝灭亡。”这一历史事实,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问题是:唐初政治清明,生产发达,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历史上为什么叫它?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了怎样的危机?这场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上述危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个历史研究给了我们什么?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加强了学生对唐代“盛-弱-衰-灭”历史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第二,用图表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有相当多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可以克服学生因记忆历史人名、地名、年代、时代、事件等枯燥、非智力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可读性和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图表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课本地图加深理解。如“鸦片战争”一节有八幅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了解史实:哪些插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力量和决心?哪些插图反映了英国侵略的本质?有哪些插图可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生动而深刻,运用得当,效果显著。二是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地图,创造新的意境,加深理解,增强直觉。比如通商口岸,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通商口岸的条约有五个,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5年的《中其中,开放城市20个。那么如何记忆和理解呢?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坐标”图示法,形象直观地反映了通商口岸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从东南沿海长江向内陆的延伸趋势。自制地图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更好。
第三,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知识的完整性是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来体现的。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符合教学要求的科学的、层次分明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凡尔赛体系这种综合性的历史概念,必须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来整体阐述,才能全面把握。一、体系结构:《凡尔赛条约》与协约国与战败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的和平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第二,制度的作用是建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第一,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局势;其次,它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第三,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第三,维护体系的国际组织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制度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了很多矛盾。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战利品分配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基础知识,而且强化了知识结构的效果。
历史知识的学习整体上是系统的、有组织的、有重点的,既便于知识存储,又便于知识提取,可以有效保证历史学习的质量,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概括、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利于能力训练的实施。
第四,培养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要学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中学历史教材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说,两国革命本质上是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说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仅仅知道和掌握这些观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综合分析历史因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当时没有魏氏之变,没有全军北伐,太平天国的革命早就成功了。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就成功了。如果袁世凯英年早逝,辛亥革命前后的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只看到了历史的偶然性而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把历史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