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看历史教案
学术目标
1,掌握人类服装动机和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2、熟悉影响人体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3.了解服装的起源与人类劳动的关系以及服装变化的现象。
教学重点
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困难
影响人体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程内容
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
一、服装的概念、功能和构成
二,服装在原始社会的地位
1,裸生期
2、兽皮、树叶和草以及装饰时期
3、纤维织物阶段
三、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1,生理需求理论
(1)气候适应理论
(2)身体保护理论
2、心理需求理论(1)护身符理论(2)象征理论(3)装饰美学理论。
3.性需求理论
(1)遮羞论
(2)吸引力理论
服装的起源与人类劳动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有机会与纤维、兽皮接触、结合,促进了人类服装的动力,并在劳动中不断发展。
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同特征
一、影响人体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3)功能环境
第二,服装变化现象
1,阻力与动力的矛盾
2、渐变和突变交叉。
3.外因和内因的冲突。
三、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1,模仿从众和新奇的规律
2.通过装饰追求简单方便和美观的法则。
3.符合支配环境和内部因素的法则。
4.整合、吸收和自我继承的法则。
5.符号标记与个人自由法则
6.发扬优秀淘汰法则。
作业1。简述原始人的服装动机。
2.简述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原始社会的服装奴隶
第四黎族的社会服饰——积累与定型
教学的目的是了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服装的基本形态。
教学重点:表现中国服装在工具材料技术的初级阶段和加冕的形体。
两种基本服装形态特征的教学难点及其在中国服装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三章原始社会的服装
首先,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附件
1,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
2、车身配件
(1)装饰品;项链
3.织布机
4.纤维和织物
(1)光纤
第四章奴隶社会的服装
一、原始信仰及其对服饰观念的影响
1.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1)加冕服的造型采用了神秘的礼服。形和色代表天地,反映了对天地的崇拜。
(2)天帝加冕前后,悬挂12,代表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反映对天的崇拜。
(3)天帝冠上有12图案(十二章),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十
(4)戴有护膝的花冠,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祷。2.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2.礼仪与冠服制度。3.梁佑彬服务。花冠服务由冠、顶和裙、箭头(F)、箭头(X)和腰带组成。
四、两种基本的服装造型
中国古代服装可分为“上衣带下衣”和“上下衣”两种风格。
五、着装礼仪与社会民俗
家庭作业
1,名词解释礼制,正色,衣,深服,女服,十二章纹,冠,裤,胫服,衣,裙,五服。
2.为什么追溯服装中体现的原始信仰对理解中国服装文化很重要?并分析其具体内容。
3.什么是加冕服?简述其形状和类型。
4.简述一件上衣的两种基本造型,即下衣和上、下衣,以及它们对中国历代服装的影响。
5.夏、商、西周的民俗对着装礼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教学目的是掌握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的特点,了解丝绸的发展,充分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意义。
楚汉文化与袍服的关系。
教学难点男女服饰中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尚第五章封建社会初期的服饰
教学内容:
第五章封建社会早期的服装
首先,丝绸之路是中国和西方世界最早相互了解的窗口之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产品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东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其次,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和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
二,1,楚文化与楚袍,汉文化与汉袍。
(1)楚文化和楚袍楚文化在战国时期达到顶峰,丝织和刺绣的高超水平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后期,楚文化达到顶峰,直隶是当时的时尚之风。楚袍的图案是南方山川蜿蜒、景色壮丽的风格,是中国人崇鬼崇巫、崇日崇红的地方特色。颜色特点:黑色和红色是珍贵的颜色,明暗对比强烈。楚国男子戏服楚国女子戏服(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帛画)(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
(2)汉文化、汉袍源于楚文化、史家文化,以写实、质朴、壮阔、飞扬为特征,破旧、创新,是一种具有宏大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汉袍形制:继承了秦朝的礼仪,以袍服为主,受楚袍影响最大。这件衣服的图案很简单。韩袍曲曲:将一块三角形的绸子系在裙摆右侧,使裙摆变长,尖端从左腋下绕到后面再绕到前面。稍短的曲折只在后面。汉袍之: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流行的楚袍,最终取代曲阜袍,成为主流服饰样式。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2.短外套、剑和钩战国时期,南北地域划分,各国的衣服制作也不一样。最突出的是北方改胡春秋时期的青铜铸造业非常发达,大量生产刀剑,使刀剑成为一种时尚。钩形:由青铜制成,固定在皮带的一端,束腰时钩在皮带另一端的环或孔上,类似于现在使用的皮带。
五、女性的发型和时尚
1,发型:女性无冠,用发夹固定,发型变成发髻。
(1),商周发髻:以编发为主,卷曲过肩或盘成顶髻,横加骨筘固定。(2)战国发髻:1。在背面编织中形成一个双环。2.做成圆锥形的挂件。3.将双辫套在胸前,在辫尖处连接假发,延伸至膝盖。
(3)、汉代发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挂在背后,一种挂在头顶。
2.步摇:古代女性佩戴的一种首饰。迈开它的步伐,你就会动摇,因此得名。它的制作大多是用黄金弯成龙凤,用珍珠和玉石装饰。六朝以后,花式越来越复杂,或落在鸟兽的花、枝上,闪闪发光,与细毛混在一起,粘在发丝上。
作业1。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2.简述楚汉长袍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关系。3.什么是大袖衫,有什么特点?4.简述封建社会初期的男冠、女冠发型及其主要时尚特征。
学术目标
了解封建社会中期纺织印染的空前发展,掌握唐宋时期重要的特色面料及其特点,了解唐代官服的等级特点,掌握唐代女装及化妆的特点;掌握宋代女性服饰的特点,了解开唐风对服饰的影响,了解宋代服饰时代特征的根源。
教学重点是唐宋名品面料、唐宋官服、唐代女装及妆容的特点。宋朝的特点。
教学难点:唐代官服和女子化妆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是纺织印染和服装纺织印染的空前发展。
隋唐时期的染织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纬线的发明,织锦的配色和图案更加丰富多彩。
唐有很多新产品。
面料上的图案和花纹最能表达时代的时尚,反映社会文化的主流倾向。织锦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串珠图案,以及对称的图案组织-
二、唐宋官服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流服饰起着导向或主导作用。官服受制于官僚制度的变迁,是官服的体现。唐宋时期的吏治改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规范、简化、清晰的官制和一大套详细、完整的官服体系,使得服装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几百年的官服成为后来封建王朝的唐装。
(1),圆领长袍;衣领、袖口和衣服褶边的贴边。
(2)前后裁直,前后翻领下缘用一整块布,横接成横袍。宋代的官服包括祭祀服、宫廷服、官方服和风尚服。三、唐代女服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最发达的阶段。政治开放了,思想活跃了,服装款式也比前朝解放了很多。唐代女装堪称时尚,变化之快,表现之强。化妆美容的普及程度不是一般时代能比的。初唐时,女装不再流行深衣,改为上衣和裙子,上面有窄窄的“帘”。唐代女装的基本造型:领口很低,有U型领,露出整个前胸。筏外遮两裆或半臂,都是短袖外套,领口比内筏低,所以虽然有丝(长围巾)半围,但前胸还是露了出来。四、唐代女子化妆3。面部化妆(梳妆脸、画眉、摸唇、贴面)5。宋代女性服饰封建社会的衰落,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朱成理学的思想禁锢,对外界的投降和退让,使得中国的服饰文化日益冷淡,款式和色彩不再像唐代那样开放多彩。宋代女装色彩素雅,小袄、小童的造型趋于修长,出现了另一种性感的服饰文化色彩:缠足。(妓女众多,色情业兴盛,青楼服饰文化)宋代妇女的一般服饰:(1),燕衣:燕衣是一种短上衣,后期一般作为淫服(内衣)穿在外面。普通外套,套头衫
(3)、袍(仅宫廷乐师用)背(男穿便服或连衣裙,女穿常服和连衣裙)长袖、长衣、腋下开裆、腋下和背后缀带腰带、男女双排扣连衣裙(7)、背心、男女用郁金香染的黄裙子最贵,少女用红裙子。
(10).有裤裆的裤子叫裤裆短裤。
(11),缠足之风盛行,穿鞋绣花多。第六,服装时尚的方便舒适和各类服饰之风受到中原人民的欢迎,胡人的其他生活和艺术也随着民族融合逐渐进入中原,为汉族所接受。唐代妇女的胡服通常由华丽的帽子、窄袖、条纹裤和柔软的棉靴组成。当时的时尚妆容,女子衣着鲜艳,脸上妆容也是赭石般的鲜艳,盛行于盛唐。3.各种工作和衣服
家庭作业
1.简述唐宋时期服装面料的种类和特点。
2.唐宋时期的官僚制度对官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在那些派对上?
3.唐朝服饰的历史地位如何?促成唐代服饰多姿多彩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女装和女装妆容详细讲解。
4.为什么宋代荀子在当时的服饰上最具时代特色?宋朝和唐朝有什么异同?
5.什么是胡夫?为什么胡夫在唐代盛行?第七章封建社会晚期的服装
教学目的是了解封建社会后期服饰材料和图案的新变化,了解辽金元时期的服饰特点,掌握明清时期官服的形制和妇女的服饰特点。
教学重点讲授元代服饰特点、明代补服制度、明代女装特点、清代满族男女服饰特点、吉祥图案及寓意。
教学难点:辽金元时期面料图案的变化,布姿的文化意义,清代服饰习俗。
教学内容:材料和图案的新变化。
1,棉花的普及给服装材料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丝绸面料的发展
3.织物图案和吉祥图案
二、辽金元时期的民族服饰
1、契丹族服饰及发型辽国契丹族服饰一般是窄袖圆领的长袍,裤子放在靴子里。
2.金代女真族的服饰以动物皮为主,尤其是冬天,无论贵贱,就连裤子袜子都是用毛皮来御寒的。元代蒙古族男女都穿长袍,样式比辽大。
第三,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帝国后,先是封杀了胡夫、胡俞、胡姓,然后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服如唐、汉所制,尽人皆知。”明代官服胸背错落有致,是当时服饰的一大特色。以动物为标志区分等级,文官绣鸟,武官绣兽,袍色花纹,首服,绶带,水板等等都有具体规定。
四、明代女装1。贵族女装中的有冠珠绣袍:皇后、贵妃、命妇都有冠,一般是真红色大袖,背深蓝色,再加上彩色绣蝎、玉金有冠、金绣花鞋。一般的女装和明代的女装主要有衬衫、大衣、袍、背、甲、裙。衣服的基本款式大多抄袭唐宋,一般都是右撇子,恢复了汉族的风俗。清代官服的主要品种是官服和马褂,马蹄形的袖子是历代所没有的。长袍造型简单,直领大翻领。长袍前后有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无开衩几种。外套作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般采用比较素色的。皇帝有时会穿一件黄色的夹克来表示他的特别宠爱。就影响而言,其他颜色的马褂也逐渐在官员、士绅中流行起来,成为普通的着装。
四五级以上的官员还在脖子上挂佛珠,由各种珍贵的宝石和香木制成,构成了清代官服的又一特色。丝织、刺绣、印染以及各种手工职业的进步,为清代服装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2.剃须、编织和灵活措施
3.清除王冠的系统是复杂的。由于礼仪的重要性,冠帽、袍服、辅服的形制差异主要表现在顶饰上。丁注、华陵和卜子一样,是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它的材料选择也不一样。所以分为冬夏两种,冬天有保暖帽,夏天有清凉帽。正面和背面都有一个补丁。清代的斑块略小于明代。是清代一种主要的官服,穿的地方和时间比较多。所有的化妆服都是石蓝色的。补语是区分官职等级的主要标志。
六、清代女性服饰
1、满族女装满族女子是不分衣服的长袍,常披一件短的或齐腰长的马甲。袍、袖、裙、褶边也镶嵌各种颜色,领间常围一条围巾,起初较宽,逐渐变成小蛮腰。后来演变成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所谓的“旗袍”。满族妇女的国旗鞋,脚穿
2?寸高的“花盆底”为木质,中间部分凿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底”。清初汉族的女装继承了明朝的风格,后来受到满族女性服饰的影响,发生了变化,保留了汉服的传统,吸收了满族服饰的优质因素。汉族妇女穿大衣、衬衫,下身以扎裙子为主。大衣可以分为大大衣和小大衣。小外套穿里面,大外套穿外面。大部分是右排扣,衣服长及膝盖以下。袖口开始很小,后来逐渐变大,到了清末又变短,领子高低变化。而且下摆和袖口都镶有宽边。康雍时期汉族妇女保留明式,小袖衣、长裙流行。做完后衣服越来越肥越来越短,袖口越来越宽,加上云肩,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到了清朝末年,城市妇女已经穿起了裙子和裤子,衣服上镶嵌着花边和卷齿,大部分昂贵的衣服都花在这上面。
3、女装裙子和衣服纽扣7、明清时尚男装围巾帽子、男装鞋子操作明代服饰的传承传统有哪些变化?请解释一下官服和贵族女装的种类、造型、配饰。清朝是如何被迫换官换衣的?它在服装的变化中体现了哪些规律?简述清代宫廷服饰变异后的具体形制。请简述清代妇女服饰的种类和特点,并试分析为什么满族和汉族妇女能长期保持原有的服饰形式。
教学目的是了解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对服装的影响,掌握民国时期的男装款式,掌握新文化运动对女装的影响,了解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和服装。
教学重点是中国现代男女装的急剧变化与创新;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新思想、新概念对服装的影响。
教学内容:1。晚清服饰
1.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服饰制度被动摇,中国进入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我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服饰也随之变化。女性的发饰是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早期服装样式变化不大,百姓仍以长袍马褂为男装;女性的
2.西风东渐对晚清服饰的影响。
3.军服、学生服和青年女装的演变第八章现代社会服装
二、男装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的男装军士礼服,民国时期的男装主要包括马褂和袍服。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材料,颜色和大小的夹克和礼服用作礼服。如马褂,一般用黑色的丝、麻、棉、毛制品制成,前面有窄袖,前面有五个扣子。长衫为蓝色,形制为大胸右排,达到脚踝以上两寸,袖长与上衣平齐。下摆的左右两边开衩。作为休闲服的夹克和长袍可以是任何颜色。1911 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相对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辛亥革命也是把头发作为个人的政治宣言。独立的省份自然把标志着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自己的革命目标,“辫子”立刻成为“革新”的象征。一时间,编发成了一股风潮,这从当时市场上流传的一个笑话“不理发不是革命”就可见一斑。而且不时尚。我不能走进大政府去说话,也不能走进学校去学习。“中国的辫子史折腾了三百多年,终于走到了尽头。2.短裙、发型和皇冠的流行。新文化运动后的女装1。新文化运动对女性的影响。裙子和衬衫,女孩的衣服,时装,发型,配件和鞋子。中国现代民族服饰的发展。近代中国服装业的发展。中国当时思想的转变在中山装上,好看又时尚。1922-1924小包,倒山形笔筒包盖——尊重知识(分子),两个大包,钢琴风格,裙身五权分离,三袖纽扣——三民主义旗袍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在中国流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比如领子的高度,袖子的高度。旗袍起源于旗手的长袍,而北京是旗手居住人数最多的地方,所以直到清末民初,旗袍都属于京派文化。清代旗手的袍服有男袍和女袍,但因为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起源于旗手的袍服。清初的旗女袍,比较细长紧身,袖子窄,样式简单,到了清末,已经变得宽大复杂。辛亥革命后,大部分旗人放弃了长袍,改穿长衣长裤,所以20世纪10穿旗袍的人很少。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回到清末满族妇女穿的旗袍,特点是宽、直、满缎,绣有花纹,领、袖、前、下摆卷有宽花边。20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流行。其风格与清末的旗服并无太大区别。但没过多久,袖口逐渐收窄,滚边也没有之前那么宽了。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缩短长度、收紧腰部等等。到30年代初,旗袍开始流行。当时的款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子、袖子和长度上。高领最先流行,领子越高越时尚。即使是夏天,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须配上一个高到耳朵的硬领。渐渐地,低领流行起来。领子越低,越“现代”。太低的时候,干脆穿件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比手腕长,比手腕长;时尚短至30年代,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长上。先是流行高领,然后流行低领,甚至连无领旗袍也开始流行。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有时比手腕还要长,还要长;有时短的很受欢迎,短到裸露的肘部。至于旗袍的长度,有很多变化。有一段时间流行长的,没穿衣服扫地后流行短的,不过一般都在膝盖以上。诞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旗袍,是中国女装的代表。学术界将20世纪20年代视为旗袍流行的起点,在30年代达到顶峰,并很快从其发源地上海传播到全国各地。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西式生活方式,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彻底脱离了旧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有民族特色的“国服”,从掩饰身体曲线到展现精致突兀的女性美。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以说在30年代已经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的延续。
20世纪下半叶的服装
1,解放初期到文革前的服装
2.文革时期的服装
3.改革开放时期的服装
家庭作业
1.从清末到辛亥革命,男装发生了什么?举个例子,分析一下它变化的原因?
2.简述中山装和旗袍的特点和影响。如何从民族服饰的演变来理解民族服饰的发展?3.新中国服装经历了哪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4.从中国现代服装的急剧变化和创新,如何理解服装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服装改革中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创新、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第九章古代服饰教学的目的是了解古代西方服饰的起源和迁徙,掌握西亚、北非和欧洲古代服饰的特点和代表。
教学重点是古代西亚北非的服饰特点。
古代西方教如何穿裹衣的难点?
教学内容:
一、西亚北非的古代服装
1,古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宗教
2.古代亚洲(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男女服饰的特点
(1)苏美尔人的服饰人裹裙,一直到底边,裸露肩膀,而其余的布料从腰部垂下,腰带,赤脚,长发,流苏状。一个女人——裹着衣服,不露出肩膀,就像一整块布,遮住肩膀,头发缠在头上,光着脚。
(2)巴比伦服装的面料和图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棉麻取代了原来的羊毛材质,服装的造型也发生了变化,服装的悬垂感更加丰富。巴比伦穿这种卷衣,齐膝,叫卷衣。
(3)亚述服饰:种类繁多的服饰。
(4)波斯长袍的袖子开始出现。裙子的下摆没有以前那么夸张了。在这个阶段,“裤子”的形状逐渐形成。北非古埃及的主要服饰由于古埃及天气炎热,服饰有三个特点:宽敞、轻便、省布。布料决定地位。法老的衣服是用柔软的亚麻布做的,并用金线装饰。古埃及男子服装:赤膊,围裙裹下身,通常是亚麻布。狮子的尾巴垂在法式百褶裙之后,士兵们则穿着条纹或彩色面料的百褶裙。卡拉西里斯,美索不达米亚的战利品。筒状上衣,穿在半长围裙外面的罩衫,长而宽松,没有褶皱,腰间缠绕着毒蛇图案。古埃及女装:一种贴身长裙,主要是直筒裙,缝在一边,从胸部一直垂到脚踝。紧身直筒裙上有许多固定的褶皱,贵族们用漂白的亚麻布做百褶衣服,用上浆固定。古埃及装饰:由于宗教因素,男人剃光头,女人剪短发,假发和假胡子成为装饰品是出于清洁的需要。在埃及新王朝时期,假发发展到了极致,用黄金、五彩玻璃和珠宝装饰。
二、古代欧洲服装
1,克里特地区服装
2.古希腊的主要服装,希顿使用的多利安式羊毛面料,厚重粗犷,具有简单庄重的男性特征。希顿使用的Onek风格亚麻面料,褶皱细腻丰富,具有柔美优雅的女性特点。西玛春:所有在希顿以外穿的外套也指广义的长方形布。一般是方形呢子面料,长约3至5.5米,宽1。大致可分为:全身裹式、定肩式、肩背式、披肩式。古罗马的主要服饰特征——奢华、富丽、庄重。古罗马非常崇拜紫色,但和希腊一样,以白色和乳白色为主。托加: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裙子,而且罗马法律规定只有罗马男性公民才能穿。帕拉:罗马女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