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俞姓名人?

历史上伟大的名字

于卓(681-753):

字南涧,江西余干大慈南乡(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先后担任我军公使、左都督、节度使、工部大臣和神医,最后授勋列国。于卓天资聪颖,自幼刻苦学习。传说他经常用牧童的独脚凳当座位,防止深夜学习时打瞌睡。每当睡意袭来,独脚凳失去平衡,把他吵醒,于是他继续愤怒地学习。好事多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神龙二年),于卓考中进士。次年,于卓被任命为饶州右帅。当他游览风景时,他来到了余灿大慈乡南塘。他发现这个地层蜿蜒曲折,风景优美,他决定在这里定居。于卓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体谅民情,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深受百姓敬仰。天宝四年(745),于卓老人,在玄宗的帮助下骑马环游世界,后回到余干南塘。南塘附近的乡村风景很美。当时有所谓“八景”,即:前溪夜月、双桥荫影、朝霞东陵、南山横色、北皮鼓、梵高鸣钟、高悬岩上、洞门口鸟鸣。于卓曾写过一首诗《吟咏南塘八景》:南塘度假村古称古今,古樟树枝苍翠。铁岭云淡风轻,夜月金山明。鸡舍鸡舍归光影,龙洞香泉水吐。黄泛农民唱歌的时候劳逸结合,青岗伐木斧是丁丁。据《南塘俞氏族谱》记载,天宝年间,杜甫曾来余干看望俞卓,并一同游览、欣赏了那里美丽的田园风光。

于静(1000 ~ 1064):

曲江(今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因敢于直言而出名。宋仁宗天盛时期,他与欧阳修、王肃、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降职的时候,朝野几百个官员都不敢说什么,他却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一起被降职。继任者右阎正多次上书,建议严格奖惩,节约开支,反对给西夏更多的钱。三次去辽,因用契丹写诗而被瓦解。不久又投入使用,集贤书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五溪集》作者。后来广州有了八贤堂,俞京就是八贤之一。

于(1135 ~ 1201):

龙游,衢州(今浙江省衢县)人,南宋宰相。高宗绍兴二十七年,秀才(1157)。通过历知湖州武城县,孝宗召御史监,迁大理邵青、太常邵青,入吏部任侍郎,出知太平府,任职于神社。光绪四年(1193),召集吏部尚书了解枢密院事(《宋史》卷213《宰辅表四》)。与赵如玉* * *赞宁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参政议政。庆元元年(1195),拜右丞相。两年,移左丞相,查出判龙兴府,改判潭州,移清远,又成了谭帅。嘉泰元年卒,六十七岁。见《纪》卷124《左丞相墓志铭》、《宋史》卷398。

于君(?~1253):

字义夫,生于汾宁(今江西修水),住在周琦(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嘉年间,仁智招募信军,在和打败蒙古军队。春佑元年(1241),去助安丰,大败蒙古军。他被任命为四川绥靖大使、四川总经理和夔州道转运大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于杰与蒙古军队打了36仗,战果显著。后来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了扰乱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队,任兵部尚书。宝祐元年(1253),宋廷听信谣言,召余杰回朝。余杰被这个消息搅得心烦意乱,7月突然去世。于杰的反蒙古山城防御体系,尤其是渔镇要塞,成功阻止了蒙古军队第三次西征,延长了宋朝20多年,缓解了蒙古军队对欧亚非的威胁,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余缺(1303-1358):

元代庐州(今安徽合淝)人(祖上是唐舞),住在河西武威(今甘肃)。他是首都元帅,几年拒绝加入红巾军,写了《青阳集》。

于祥斗(生卒年不详):

福建建安人,知名作家,通俗小说出版人。他的小说包括《四游记》、《郭列传》、《全汉书》、《三国志》、《东晋西晋演义》、《大宋中兴越王传》等。

怀玉(1616 ~ 1696):

福建莆田人,清代文学家,居南靖,故自称江宁怀玉,白下怀玉。晚年退居吴门,游走于知止与灵岩之间,采歌选曲。他与杜军、白孟定齐名,被称为“余、杜、白”。他的诗文受到王世贞等人的推荐,有《外宣文集》、《燕山堂文集》、《秋雪诗》、《板桥杂记》等。

余三胜、于子云、余叔岩:

湖北罗田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道光初年,余三胜赴京唱会课,为老学员创作了大量唱腔,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被称为梨园“三丁家”。从歌唱的角度来看,谭鑫培是在余三胜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余三胜生活的时间最长,后来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的后人中,他的儿子于子云是著名的女演员,是“同光十三大名旦”之一,他的孙子是著名的老将,积累了百家争鸣,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国际上被称为“余派”。

于(1851 ~ 1912):

重庆大足区人,是有名的抗外英雄。1890和1898在四川举行了两次反帝起义,焚烧教堂,打击反动教士,波及30多个县,震动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