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鼓山&;涌泉寺和荣成偷了半天闲。
(鼓山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位于福州市东部,闽江北岸,距市区7公里,高约1000米,距方圆50公里。有古寺(涌泉寺)可游,有登山的山道,有清心的泉瀑,有怀古的摩崖石刻,有精美的陶塔楼台,有高山低云入自然,不失为福州游玩的好去处。
(鼓山游览图)
打算从福州回天津,从宁德回来已经是晚上了。我有半天时间可以在下一班飞机上消磨。不远又值得一去的地方,我选择了鼓山。
(孤山山门)
从酒店到景区有8.5公里。我很久没骑过了。找一辆“小黄车”,弥补看城市的不足。其次,放松船上的筋骨,悠闲地享受晨风和暖阳。
(涌泉寺大殿前)
50分钟就到了,微微出汗但很凉快。规划好行程,坐游览车上山,步行下山,中途转庙山景。强度适中,时间不紧迫。悠哉游哉地做好福建之行的最后一站。
(涌泉寺老照片)
车子直奔涌泉寺,入住的人不多,只有两三个。老年人门票半价,交10元。与其名声相比,不算出轨。现在只要是寺庙在景区,都要购票,宗教都有价签。
(班禅参观涌泉寺。)
涌泉寺,福建最高的寺庙,位于鼓山半山腰,遥望香炉峰,背靠白云峰,形成“入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的格局。建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几经破坏,保留了现在的规模。寺内有三宝:陶宝塔、刻本、血经;三铁:铁树、铁锅、线木。
(涌泉寺三宝之一,陶塔)
涌泉寺宝物虽多,但背景不同,只见“陶塔”和“三系”。
陶塔位于庙前,说是从外地搬来的,就算是“领养”,也是以父母的身份对待。看起来高大斑驳,数千塑佛的很少,但看起来像普通人的和尚、将军看起来很逼真,用莲花花瓣、舞狮、小矮人装饰,塔身更自然饱满。七十二个铃铛在风中静静地响着,却看不懂用梵文刻的铭文。我必须说这座宝塔是受人尊敬的。我见过很多石塔,木塔,砖塔,铁塔,土塔,金银塔,玻璃塔,陶塔,我只见过,这让我大开眼界。
寺里印的血经和佛经。)
刻本和血经都是寺宝,弥足珍贵。它们被束之高阁,拒绝轻易展示。我是个俗人,虽然很佩服他们,但是没有机会见到他们。另外,我去过川西德格的印经院,那里的版画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你可以去看看。涌泉寺的篆刻在他们面前相形见绌,别看了。
(涌泉寺是三铁之一,和尚做饭用的铁锅和丝柴)
涌泉寺的“三铁”遇到了两个铁,一个铁锅和铁丝网。
季翔厨房做的炒锅真的是巨大无比,500斤大米,可以供千人上厅(吃),俗称“千人锅”。米饭煮熟后,底部的锅巴金黄可口,与鼓山咸菜合称二珍。
铁线木坛摆放在佛像前。它又厚又黑,重达500多斤。摸起来像铁,摸起来像冰,敲起来像玉。康熙年间很少见的东西,是华侨送的。寺庙僧人经常通过祭坛的干湿来预测晴天和雨天,并考虑要不要带雨具,堪称“晴雨表”。
(涌泉寺的祭祀活动)
在寺庙里走来走去,在求佛加持的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却也让我冷眼旁观。我以为烟花里的男女请香烛(玻璃瓶和油280元)到庙里跪拜,拜倒在每一个佛前,在香炉前打坐,在蜡烛下祈祷。我聚精会神的听着,不外乎读书、求财、求福、求平安,与信仰、修养、虔诚无关,只专注于过于功利的目光。不知道是同情他们的现实,还是哀叹他们真正的“缺乏”。看来寺庙的各种收费还是愿意打,各取所需的。庙不古,僧不驯,民不信,欲不纯。有些人着眼当下,思考未来。
(挑菜入寺的志愿者,涌泉寺素食馆)
有人从台阶下走来,提着篮子里沉甸甸的蔬菜和食物,后面跟着几个提着油和水的女施主。原来他们是在为斋堂做准备。红色的横梁上挂着一条超大的木鱼,据说是唐朝的遗物,表示大厅里擂鼓齐鸣,十方宴即将开始。那种需要“过五堂,唱赞歌,供佛,然后左手持珠,右手持凤点头,非常讲究仪式感”的吃法让人肃然起敬。和涌泉寺另一处的“大众”素食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吃饭为了信仰,吃饭为了胃口,把和尚和风俗分在规矩内外。
(沉思)
出了涌泉寺,转过一个山口,就是下坡路了。你从宋万湾进入,经梳妆亭、松观亭、茶亭、半山亭、承云亭、瀑布亭、东极亭、“七亭七里路”,两千多级台阶到达山麓的下殿。
(七里堤鼓山古道,2000级)
孤山古道,蜿蜒在山间,在那段跋涉中你可以享受两种乐趣。
山景。有石阶可登,有亭台可歇,有松瀑可流而不寂寞,难掩云山风情。路上遇到人,会汗如雨下,或者拄着棍子休息;亭子里遇到悠闲的客人,或啜着茶和糕点,或闭目养神。道理是:七亭七里,千步千人。
(孤山摩崖石刻)
第二,摩崖石刻。古老的山路不仅美丽,而且有摩崖石刻的娱乐性。往往在宽墙宽岩中,打磨出一块光滑的,用漆丹凿出一块文字。是真草篆书集,诗词歌赋齐全。其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或求仙笔法散乱,或救国救民的词句篇章意气风发,或享受神游的感叹,或刻骨铭心的箴言,官僚君子逢场作戏,文人思潮涌动。在享受的同时,让我们庆幸墙上的文字在岁月的侵蚀下不流于表面,也为路边的留言在世俗的喧嚣下仍能铮铮有声而感到惋惜。
(孤山摩崖石刻二)
不知不觉,脚步已到了山脚下,峰顶在后,寺庙在云端,山前风平浪静。又不是外人。短暂的闲适和浪漫往往来去匆匆,并不遥远。坐在公交车上,是熟悉的挥汗如雨。
(佛前、男女、僧俗、领导面孔、争奇斗艳)
(贴有消息的瓷砖,准备搭建时放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