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部第七研究所为什么要在60年代从北京迁到侯马?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党中央、毛主席分析形势后,决定把一些科研和军事单位迁到“三线地区”。当时三条线分为:第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后来的沿海边境地区;第三线是西北和西南。

为了贯彻毛主席的战略构想,中央各部委都积极行动起来。

邮电部作为国务院下属部门,行动非常迅速,立即拿出了行动方案。决定整合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资源,将十家工厂搬迁到三线地区。

经过一番选址,决定先把两家工厂搬到山西侯马。一个是电缆厂代码“6502”,一个是电话厂代码“6501”。6502后来是邮电部侯马电缆厂,6501后来是邮电部第七研究所。

6501和6502这两个名字,65代表1965,01和02是邮电部准备搬迁到三线的十家工厂中的前两家。后来人们习惯称这两个工厂为‘501’和‘502’。

到1969年3月,中苏发生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上有数百万士兵,虎视眈眈随时南下的可能。

10年6月8日,林彪发布“1号战备通令”,10年10月20日,中央要求中央高层和一些重要科研部门立即撤离北京。

当时,林彪的侄子林担任邮电学院副院长。当然,他要积极响应中央的迁出北京的命令。几百人加上机械设备,三线地区涉及中西部13省份,搬哪里?

于是情急之下,我派了几个人,走遍了几个地方。最后我选择了邮电部在山西侯马。三年来,我一直在建造一个代号为‘6501’的电话工厂。目前,这家工厂有苏联专家撤离留下的4栋建筑,已初步具备生产生活条件。

以下是当年的见证者易奶奶的回忆:

邮电部和研究所一行人再次拜访了马莱501,当场决定将研究所迁至501。别打电话,停下!外面培训的技术人员撤走了。土木的重新设计也暂停了,真的是匆匆吞下了501。

上级指示工厂不要建围栏,让敌机看不出是工厂,不会轰炸,于是把原来的围栏拆掉,让敌机看不出是工厂。你认为工厂里的东西能被看见吗?

他们回到研究所,在一号战备命令动员会上说:苏联原子弹已经瞄准北京,我们必须尽快行动!去山西侯马!那里河里的鱼一棍子打死了好几条(这是研究所的同志当笑话讲的)。

名单上的人都回家了,准备三天后搬家。文革时能上三线的,以为政治上可靠,幸福。铁道部要开绿灯,请客人、给车站送礼不一定要审批。

11快结束的时候,研究所满载物资的专列到了侯马,然后每三天一趟,都是办公用品和设备。一队四辆解放卡车往山西侯马501工厂运东西。研究所已经把公共的东西拉完了,就是每家每户的物品大到501。就算几百户搬进去,炸这么多房子也来不及了。住在村里就得谈判。我该怎么办?

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马上去宜城买了个上下铺。一个接一个,到处都是大工厂。中间的过道有多宽?人们不得不像螃蟹一样进进出出。小孩和老人住下铺,年轻人住上铺。新搬来的家庭都有早来的人给他们打工,自己的厨师给他们做饭。吃的是大桶菜,地上堆着大桶饭,自己端上来。

大人叫孩子哭,比庙会热闹多了。

北京研究所也已经人去楼空,“邮电部第七研究所”的牌子已经换成了“501工程办”,挂在大门口。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在第一研究室试制成功了60路报纸传真机。开发的办公和家庭用传真机也取得了成功,光缆已经出样,汉字识别机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奶奶的回忆历历在目,栩栩如生,释迦牟尼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这就是为什么邮电部第七研究所从北京迁到侯马,也叫‘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