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历史简介

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能很容易说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的人,但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我们掌握的历史知识越多,对我们的历史学习就越有帮助,我们就越容易理解历史书上描述的历史事件。下面,我就为大家分享《京杭大运河历史简介》,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吧。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连接这五大水系。它流经六个省市,包括北京、河北、田健、山东、江苏和浙江。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仅883公里。它是世界上最早、工程最大、路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它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比苏伊士运河(1859年开凿,1869年通车,总长170km)长十倍,比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1881年开凿,1920年通车)长十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由盛转衰。它曾经是国家的命脉,维系着封建王朝的繁荣;也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了无数黎族人民的疾苦。今天,著名水利专家郑连弟先生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从多个角度客观解读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是所有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是曲折而漫长的。历经多次扩建重建,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是时代的记录者,见证着过去的辉煌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上是清乾隆年间最后疏浚的河道。从隋朝到清末民初,大运河一直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但到了民国时期,天津至南京浦口的铁路开通后,大运河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交通网络。许多河段淤塞,旱季停航。在某些时期,甚至江苏、上海、浙江等地都在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它将发挥重要作用。大运河的整治工程正在进行,清淤初见成效。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6年,建成通车于公元1293年,历时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建设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的吴王夫差动员民夫开挖运河,从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至淮安,入淮河(今运河)。因经过韩城而得名“韩沟”,全长170公里,将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第二次是7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把长江三角洲丰富的物资运往洛阳,公元603年,杨迪下令开凿了从洛阳到河北卓君县(今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运河”。公元605年,奉命开凿一条从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长约1000公里的“通洛运河”。然后在公元610年,从江苏镇江到浙江杭州(当时的外贸口岸),开凿了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汉沟进行了改革。这样洛阳到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就可以直接通船了。

第三次是在13世纪晚期元朝定都北京之后。为了连接南北,元朝没有绕过洛阳,而是用了10年的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同河”,连接了天津和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湖,连接了清江以南的韩沟和江南运河到杭州。京津之间,原来的运河已经废弃,新修了“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过洛阳的大运河短了900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由人工河和部分河湖组成,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从北京市区到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疏浚;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通县至天津,潮白河下游挖;

(3)南运河:从天津到临清,由渭河下游开凿;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文水、泗水水源,沿途经过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央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李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在历史上起到了“半天赚钱,知道是这条路前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

以上内容是对京杭大运河历史的简单介绍,分享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了解相关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历史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