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的历史观

关于人性论,中国古代有两大学派,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学者深入探讨过人性的善恶问题。高姿认为人性无善无恶,都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周代《世说》认为人性既有善也有恶。但是,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一种调和善恶关系的尝试。从这种方式出发,后世很多人都讨论过。比如韩愈的先天三性说,就是基于董仲舒的三等人性说。可以说,董仲舒对人性论的贡献是根本性的。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类:“圣人之性”和“斗”(shāo,1。古代盛米饭的竹制器皿。现在淘米用的竹器叫箩。2.水桶。)和《中国人的本性》,以“中国人的本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说,“圣人的本性是不能命名的。打架的性质叫不出名字。那些以本性著称的人,就是中国人的本性。”(“春秋故事?”现实》)因为“圣人之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完美的,是不需要教育的;”打架”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恶,无法教育,所以两者都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人都属于所谓的“中国人的本性”:他们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只是“有好的品质,却未能成为好的”(《春秋故事》?深审名”)。”有好的品质”,所以有可能通过教育使其变好;“未能成为好人”需要教育使其成为好人。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说是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综合和发展,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中,人是天的翻版,人的一切来自天,人性也来自天。这既不同于孟子认为人有“良知”“良能”,能尽所能地认识天地的一致性,又不同于荀子认为的“天人相分”。但董仲舒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如何来源于天命,这是孟子没有论述的。在具体的人性观上,董仲舒的观点不同于孟子,而接近于荀子。他从文字学的角度解释说,“性”就是“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性”。所谓的「自然的生活品质」是什么?他解释说,性就像谷物、蚕茧和鸡蛋,善就像大米、丝绸和小鸡。善良源于自然,就像米源于粮,丝源于茧,雏源于蛋。这两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是天赐的,善是人为的。所以说“米出粮,但粮不全是米”。善源于自然,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都是好的。善良和大米,人类从天堂继承的东西是在外面制造的,而不是在天堂里制造的。”董仲舒对“性”的人为加工的强调,类似于荀子对“性与伪之辨”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