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典故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刻舟求剑是用静态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再比如《等兔子》。
3.这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用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再比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老实人买鞋”、“削足适履”。
4.说明生物成长的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画龙点睛就是要善于抓住工作中的重点和关键。符合主要矛盾原则。
6.唇亡齿寒反映了事物一般都是有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像唇齿相依。再比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河水满了,河水干了没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
7.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再比如“不积跬步,不克不及行千里”,“不积跬步,不克不及成江海”,“不舍则可以金石为开”等等。
8.《买竹简还珍珠》讲述的是在古代,有一个人看到了装有珍珠的精美盒子,于是出高价买下了盒子,把珍贵的珍珠还给了卖家。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
9.邯郸学步比喻不思考,盲目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理解事物,不仅要有“觉知”,还要善于动脑,积极思考,否则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再比如“向东方学习是有效的”,“吞枣”就属于这一类。
10.以此类推,就是说人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习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才能使人的知识不断扩大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