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弥勒、观音、普贤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中国四大佛教之一的文殊菩萨,与普贤一起是释迦牟尼佛的助手。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其形如童子,身紫金,右手持金刚剑,象征智慧之利。左手持宇都罗,象征智慧的高贵;坐骑是狮子,象征着智慧的伟大!我们知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是来自古印度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南部,印度北方邦北部)的一位释迦牟尼。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文殊,全名文殊,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文殊菩萨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发展和传播而逐渐形成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回到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史上来。文殊是大乘佛教经典中释迦牟尼的当代。他出生在古代印度的斯拉瓦斯蒂,是多罗人聚居地的婆罗门种姓。我的父亲叫范德,是一位著名的长者。据说文殊一出生就能说话,跟小孩子一样。像释迦牟尼,三十二相,八十种善,可见他的不凡。释迦牟尼讲经四十五年,文殊始终跟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左膀右臂。佛经中记载了他的许多事迹,如斗剑逼佛、游览维摩诘、在雪山上传教等。他是佛所有弟子中的第一位,所以也被称为“法太子”。很多大乘经典也称他为“导师”——释迦牟尼弟子享受如此尊称实属罕见。佛教灭绝后,文殊菩萨与弥勒、阿难一起,带领众多佛教弟子到铁尾山收集大乘经典,从而使大乘佛教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文殊是大乘“空宗”的创始人,弥勒是大乘“有宗”的创始人。当然,这些都是大乘佛教的说法。众所周知,按照通常的看法,佛陀灭佛后五百年内,共有四次藏经,即佛陀灭佛后三个月,叶佳尊者在王蛇城外七叶洞召集的“五百集”;佛陀灭绝百年后,耶歇长老召集的“七百聚”在毗瑟举行,离开了这座城市。佛祖灭后236年,在阿育王的庇护下,在飞轮海城举行了第三次集会,由木鱼连之子徐皇帝为首。佛陀灭世400年后,第四次聚会在克什米尔米洛城举行,由尤氏菩萨率领,由坚陀罗国国王卡尼塞加主持。这四集都是小乘经典集。大乘佛教认为,在佛陀灭世二十年后,还会有另一次大乘经典的收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在铁尾山举行的文殊、弥勒、阿难的收藏。但由于资料不足,论据不充分,今天很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包括文殊、弥勒佛等大菩萨,也被认为是“纯粹虚构的人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佛教消亡后的第一次聚会上,原始佛教出现了裂痕;佛教消亡一百年后,原始佛教终于因“十事不法”或“五事在天”而分为座次部和群众部,并进一步分为十八部(一说二十)。佛教后期,大乘经典开始流行。上座的传统佛教不承认这些经典的地位,认为它们都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才有了“大乘不是佛”、“大乘是魔”等说法。而大乘佛教徒则认为,大乘佛教是佛陀说的,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众生不能接受,所以才秘而不宣了500年。从理论上讲,至少有两种可能:第一,大乘佛教是在佛教时期才兴起的,其经典是大乘大师(如龙树、左雾、秦时)所撰,佛祖赐名。当然,其思想主要源于佛,所谓“佛是法的根,法从佛来”;其次,大乘佛教是佛陀说的,文殊和弥勒是传授大乘佛教的佛陀的弟子。但佛陀灭绝后,传统的大乘佛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大乘思想在最初集结时几乎被切割,导致大乘佛教失传数百年。另外,与小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重在神化佛,崇尚“菩萨”,神化菩萨。这使得大乘菩萨的历史面貌更加模糊不清。后世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大乘菩萨在历史上其实是存在的;有人认为自己有历史原型,只是后来被神化了;或者认为他们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众多杰出人物的象征性代表;也有人认为是纯粹虚构的偶像,供人膜拜。在今天看来,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文殊、弥勒等菩萨,似乎已经无从考证。据大乘佛教传说,文殊、弥勒、阿难在铁尾山集结大乘经典后,由阿奇王书写,交由罗龙王,罗龙王精疲力尽,关在龙宫。这个龙宫在哪里?日本学者Tomoji Ryong说:“它是南海中的一个孤岛。中国当代佛教徒陆澄认为“很可能是北印度龙居住的地方”。从龙宫拿走大乘经典的人,据说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树菩萨。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家和创始人,文殊法的传人!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文殊和弥勒是真人还是虚构的神?欢迎留言讨论!/End。~如果你觉得还不错,别忘了点赞,转发,关注!~你的一点点努力,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