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的重点

应该学什么教材?如果是人教版,那你应该学《中国近代史》第二册。

在《中国近代史》第二卷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 * *产党在第一次民族合作失败后,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中有南昌起义、文佳市决策、三湾改编、秋收起义,还有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本书等。其中,要搞清楚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政权从枪杆子里出来。

然后最重要的是土改,每次土改的背景、目的、措施、目标政策、影响。

然后是几个会议,包括背景,目的,时间,地点,谁开的会,影响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后是长征的路线。我们一定要记住,长征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比如几次大战过赤水,飞过泸定桥,巧渡金沙江。

然后是抗日战争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的几次胜利,不同的战场和路线,重要的会议。

1,中国拯救中国革命的努力:

(1)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八月1。

②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③意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 * *生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 * *生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开始。

(二)八七会议:

①会议召开:8月7日,1927,在汉口召开。

②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意义: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湘赣两省爆发秋收起义。文佳市的决策——从城市到农村。

(4)广州起义:1927 65438+二月。

2.井冈山路:

(1)开拓:1927 10、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革命的战略已经改变。

3.红军长征:

(1)原因:

①根源: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及危害。

(2)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开始:1934 10个月。

(3)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

①召集:1935 65438+10月。

②内容: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意义: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 * *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胜利:1936、10年6月,红军三大主力回到甘肃会宁所属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它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局面,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 1935年8月1日,中国* * *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2)1935年底,中国* * *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5.Xi事件:(1936 12二月12)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蒋介石奉行“外忙必先内安”的政策。

全民族的抗日运动正在兴起。

(4)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Xi安事变:1936 12月12、张学良、杨虎城在Xi安扣留蒋介石,发出军师训诫,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3)结果:在中国的努力下,Xi安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Xi事件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国* * *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推动Xi事件的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Xi事件的意义:Xi事件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全国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5)、抗日战争(1937-1945):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7?7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中日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布《中国* * *产党与出版国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第二次民族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全国* * *联合抗战(初期):

(1)国民党正面战场(主战场)抗日战争;

(1)重要战役:上海战役、太原战役(平型关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徐州战役(台儿庄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最大胜利)。

(二)战局:由于国民党实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作战的片面抗日路线,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大片土地沦陷。

(2)***生产方开辟敌后战场;

①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②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发展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4、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抗日战争之所以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

(2)* * *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用。

(2)符号:1938 10。广州和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1)停止了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进攻,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2)以主力攻击中国* * *生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4)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转向反动):(被动抗日,主动抗日* * *。)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确定了“解散* * *,防止* * *,限制* * *,反对* * *”的方针。

②皖南事变(1941年,反* *高潮。)

(五)中国维护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斗争:

①方针:中国* * *制片人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人,我必犯人”,“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中从民族利益出发通过斗争争取团结维护统一战线的团结。

②功能: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抗战胜利的原因:

在抗战中形成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 * *在领导层;国际社会的支持。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复台湾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6)、两种命运的斗争:

1,国民党的威权内战政策:

(1)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动员全党发动反人民内战,摧毁人民武装。

(2)在美国的支持下,夺取战略要地,大量调兵到内战前线。

(三)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制造了一系列悲剧。

(四)公开撕毁重庆CPPCC会议的协议,公开发动内战。

2.中国争取和平和民主的斗争:

(1)七大:号召全党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

(二)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 * *为了尽可能争取和平,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3。

结果:10月10日协议签订后,决心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独立、繁荣、民主的国家。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领导各民主党派与国民党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4)内战爆发后,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了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各界人士参加的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战线”。

(7)解放战争:(1946——1949)

1,内战全面爆发:

(1)时间:1946 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战果:击退了敌人的全方位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跃进千里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时间:9月1948至10月1949。

(2)重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654.38+0.5万余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国民党统治崩溃:4月21,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八)、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举办:1949 9月21在北平举办。

(2)内容:采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一方案;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界定新CPPCC的性质和地位;确定了首都、国旗和国歌;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

2.开国大典:1949 65438+10月1,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9)、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十)土地改革:

1.目的:稳定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2.时间:6月1950-春季1953。

3.政策: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依靠贫农和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逐步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具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生产建设。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同一点:

(1)社会性质是一样的: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革命任务是一样的:反帝反封建。

(3)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差异: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张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思想武器,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3)革命的发展与群众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动员不充分,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4)结果与未来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但最后果实被盗,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最终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世界革命属于不同的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