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冬麦区有哪些小麦品种?

中国的小麦分布在全国各地,南北近30个纬度,东西50多个经度。再加上有冬小麦(秋播)、春小麦(春播)等不同的种植制度,所以中国各地的小麦品种差异很大。全国划分为10个小麦种植区,每个区又有2 ~ 4个亚区。中国小麦品种进化区划介绍如下。

这一带是冬小麦的北缘,主体部分斜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省北部。全区小麦面积226万hm2以上,约占全国小麦面积的8%(庄,2003)。因为整个地区东西很长,南北很窄,所以各省用的品种差别很大。品种使用上,从东到西分为4块。

北京、天津、冀东和冀中北部平原

完成了五个品种的更换。50年代初以前种植的是地方品种,主要有秃白、五花头、大白芒、小红芒、葫芦头、红芒白等。这些品种的共同特点是:冬性强,对光敏感;幼苗匍匐,分蘖多;耐寒、耐旱、耐瘠薄;植株生长茂盛,穗多,但穗小,籽粒小,高产潜力低;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茎秆柔软,易倒伏;不抗条锈病。

本片的小麦育种工作起步较早,基础较好。20世纪30年代,地方品种育成的焰炟1817、焰炟1885、定县72、燕京白芒白等品种和杂交育成的北溪11、北溪4号、苏中68等品种曾一度推广。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和条锈病的流行,由美国引进品种与当地良种杂交育成的农大183、农大36、农大90等抗锈性好、产量高的品种在水浇地迅速推广。农大183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这片麦区流行,年种植面积23.3万hm2。在此期间,该片种植的品种有华北187、北京5号和北京6号、太谷49和太原566等。随着农大183及其姊妹系的推广,实现了该地区的首次品种变更。

1964年,全国条锈病再次流行,农大183等品种失去抗锈病能力。同期育成的农大311抗性带中的生理小种1、2、8、10适应性广,但为红粒,部分替代农大183。同时,毕马4号与早阳麦杂交育成的北京8号抗条生理小种1、2、8、10、13均为优质白粒,最高年种植面积已达114万hm2,其中黄淮麦区(黄金)。这一期的搭配品种是农大45。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由于这些抗锈病品种的流行,本片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第二次更换。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这一比例没有下降。条锈病生理小种17增加,小麦栽培条件改善。这些品种已逐渐被北京一号取代。10,东方红三号和农大一号。139,抗条锈病新生理小种,更耐肥水。其中农大139是该片70年代的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40万hm2。东方红3号最高年种植面积达53.3万hm2(含山西)。北京10也达到了53.3万hm2(含河北)。冀中黑龙港地区盐碱地多,主要推广易科26、易科29等品种。本期搭配品种有农大155、红亮5号、油芒白4号(北京)、晋麦8号(山西)。70年代,以北京10、东方红3号、农大139为代表的一批品种大面积推广,完成了该片的第三次品种更替。

上世纪80年代,以康峰8号为代表的康峰8号抗条锈17、条锈23、条锈25、条锈19-1等9个生理小种。还抗5个小种叶锈病和白粉病,产量和稳定性好,迅速大面积推广。康峰8号是面积大、应用时间长的品种。它在本片中的面积在1988年达到40万hm2,在生产中已经使用了15年。除8号外,这一时期大面积推广的还有2号、13、农大146、建26、远东1、京华1等品种。北京837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远东3号、麦基22号和麦基28号采用中低水肥种植。上世纪80年代,以康峰8号为代表的多个品种推广实现了该片的第四次品种更替。

1990左右,在北京育成京东8号等一批产量较高且稳定的品种。京东8号2000年夏收达到765,438+0.7万hm2,是我国北方冬麦区产量最高的品种(庄,2003)。京411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1991年后成为本区主栽品种,夏收面积1995 31.1万hm2。京东6号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白粉病轻,千粒重高且稳定。以京东8号、京411、京东6号为主的多个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本片的第五次品种更替。这一时期高水肥田品种为晋麦2号和中麦9号。中水良田,品种为京437、北农2号、北京841。轮抗6号和麦基32号适宜在低水少肥、干燥薄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