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棒的发展历史

“黄铜”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东方朔所著的《沈懿黄敬忠经》中:“西北有一宫,以黄铜为壁,衔为帝皇宫。”这个“黄铜”指的是什么铜合金,还有待检验。新唐书又叫“青铜”、“黄铜”,分别指矿石和冶炼品的颜色,而不是现在的铜锡合金、铜锌合金。在宋代诗人洪的《大冶赋》中,又有一句:“是黄铜,坑有别名,山繁平原”,指的是火法冶炼的纯铜。黄铜一词指铜锌合金,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有例,鲍彤钱六百万,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提到的铸钱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出现的时间比其他铜合金要晚得多,因为黄铜中的锌很难获得。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下能迅速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是以蒸气的形式存在。冷却时反应是逆反应,蒸气锌在炉内由二氧化碳氧化成氧化锌,所以需要有专门的冷凝装置才能得到金属锌。这是锌的使用时间比铜、铅、锡、铁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硬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但在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含锌20%以上的黄铜件和铜管,山东交县三里河龙山文化也出土了两种黄铜锥。显然,这些黄铜器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史前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而是人们在利用铜和锌生产矿石时无意中获得的。商周青铜器的含锌量很低,一般在10-z的数量级,西汉和辛莽的钱币有几种,有的含锌量为7%,但这并不代表西汉辛莽时期就有黄铜钱币产生。因为这些铜锌合金是极其罕见的现象,其含锌量一般比真正黄铜含锌量15%-40%要小很多。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含锌的铜钱是汉代“山铸钱”使用铜、锌时产生的。根据对有关矿山的调查,发现山东省昌潍、烟台、临沂、湖北等地有丰富的铜、锌矿,使得冶炼的铜中含有少量的锌。到了唐代,由于铸币材料的标准化,钱币中锌的含量是恒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