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瓷”文化遗产——青花瓷
诚然,提到中国瓷器,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青花瓷,其作为“国瓷”的文化底蕴也越来越为人所熟知。
青花瓷又称白瓷,常被称为青花,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瑰宝。它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器。青花瓷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绘有装饰图案,上覆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成熟的青花瓷具有白瓷胚,纯净透明的釉色,在钴料的作用下呈现出蓝色的花纹,在匠人的绘画技术下更具魅力。
青花瓷是一种材质独特的硬质瓷器,使得批量出口成为可能。据记载,青花瓷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成熟硬瓷。
从普通百姓到宫廷贵族,从文人到外国友人,都可以通过青花瓷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求。“国瓷”——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的瓷器艺术,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和中西的碰撞与交流中,日益凸显其文化内涵和内涵。
唐宋时期出现了原始青花瓷。唐代是青花瓷的开始。从扬州出土的青瓷残片来看,蓝料色彩丰富,带有晶斑,很多瓷片的花纹是典型的阿拉伯花纹,证明当时的青花瓷以外销为主。可惜到了宋代,青花瓷逐渐没落。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仿佛与生俱来,仅仅几十年后就将青花瓷推向了第一个艺术高峰。元青花装饰构图饱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流畅有力,题材丰富。青花瓷成为明代瓷器的主流,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代康熙时期,青花瓷以五彩斑斓的青花达到顶峰。乾隆以后,由于粉彩瓷器的发展,逐渐衰落,再也没有兴盛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青花瓷在历史传承中也吸收了中国画的技术,从此多了一点艺术美。
元朝时期,文人在政治上受到压制,缺乏升迁渠道,不得不投身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国画的技术被失意文人带入瓷器生产。他们用中国画的笔法描绘瓷胎上的图案,并将其融入中国的故事中,巧妙地将瓷器艺术与中国画结合起来,这也是袁庆华成为艺术巅峰的重要原因。
我们只需在出土的小荷月下追韩信梅瓶,便可窥见元青花高超的画法:线条运用巧妙,正面和背面呈现的风格完全不同。额头、眼角、鼻梁等部位的线条较细,而鼻孔暗部的线条较重。写生时,通过线条的弯曲、转折、粗细、干湿、深浅来表现物体的明暗、高低、远近、主次关系,正是中国画。
结合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吸收古典艺术的文化内涵,中西文化交流,这些都使青花瓷的内在内涵越来越深,逐渐在长城内外流行,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最终成为“国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