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历史是怎样的?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早在5000年前,就有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郊区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3500年前商朝的都城。它保存完好,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属湖北,秦属南郡,西汉属江夏。东汉以后,江北先后占领了安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公元280年)、曲陵县(公元305年)、汉津县(公元597年)、汉阳县(公元606年)。江南先后建立沙县(公元25年)、汝南县郡(公元378年)、江夏县(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建都孙艺程时更名为武昌,意为“因武而兴”。金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江夏县改为五常县,治江夏县,即现在的五常市。江北有汉阳,故称“双城”(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出现在明代的《重修晴川阁》中。到了清朝,曾国藩和胡林翼经常被用在书信中。明朝以后,隶属汉阳县的峡口镇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也被称为“楚第一繁华之地”。所以双城演变为三镇,也有“五羊之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请杨夏分而治之,1899年,从汉阳郡划出夏口,设立夏口厅。夏口设县始于民国元年(1912)。但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所以“武汉”这个名字自然就成了三镇的统称,因为武昌、汉阳、汉口都有一个字在里面。

1926 10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汉口市委、武昌市政厅、汉阳市委相继成立。12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成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建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

三国时期,武汉是魏、蜀、吴的必争之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汉口正式对外开放贸易。到1889,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开设租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新式工厂,修建新式学校,修筑铁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取其第一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和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2月4日,1923,韩晶铁路工人罢工,武汉江安站成为罢工指挥部。二月七日罢工失败后,、石扬等工人运动领袖在汉逝世。1926 65438+2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2月7日,1927,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由主持,回、瞿秋白、李均来校任教。1927二月19,武汉国民政府收复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65438+年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围绕武汉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卫战。1938年6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收复,1949年5月,武汉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