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和故事全集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许多关于它的起源的传说。你看怪不怪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端午节起源传说故事全集》,仅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午节、午节、午节、夏节。它原本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

1,纪念屈原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因为如此,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为人所知的著名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楚辞”的风格和“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洞庭湖,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百姓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带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吃粽子成了习俗。

2.纪念伍子胥

《荆楚纪年》是南朝梁肖时期宗固所撰的一部介绍中国古代荆楚地区季节和风景故事的书。书中第30节记载:“按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处,故令舟救之...韩丹春、曹娥在云上题碑,五月五日迎吴郡...也是吴栋的风俗,是子虚的事,不是屈平的事。”人们认为东吴的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迎接当时被奉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至于粽子,当地有记载:“下午以粽子服吴大夫者,非屈原也。”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投奔吴国,率领吴国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攻破了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孙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诬陷子虚,夫差信以为真,赐剑一把,子虚因此而死。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对邻居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武都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了大怒,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囊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亲。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候,孝顺的女儿曹娥才14岁,没日没夜的在河边哭着找爸爸。17天后,5月5日,她也投河自尽了。五天后,她父亲的尸体被从河里抬出,这成了一个神话。据史书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都称赞曹娥的大事。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4.吴越的民族图腾节。

这个说法出自诗人、学者闻一多写的《端午考》和《端午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吃粽子和赛跑,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此外,古代吴越人还有在头发上纹“龙”的习俗。再加上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闻一多认为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古代神话传说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端午历史教育》、《端午考》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最初是中国古代吴越少数民族的一个龙图腾群体举行的,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当时生活在江南的吴越人不断受到水旱瘟疫虫害的威胁,于是以“龙”为图腾,希望“龙能自保”,“斩断文身”,把自己装饰成成龙。

5月5日,夏收季节,他们举行盛大的图腾节。他们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者用树叶包起来放在水里,供奉给图腾神,自己吃。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船在水面上比赛,击鼓以示对神的尊重和娱乐。

5.夏季至日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德谦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夏季至日理论。他在《中国端午节的起源和轶事》中说,权威的书《荆楚时代的故事》并没有提到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在夏季的至日节写的。端午节习俗中的“踩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活动,都与屈原无关。

此外,《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端午节亦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6.女诗人秋瑾。

秋瑞熊,建湖第一人,小顾,浙江绍兴人,自幼擅长诗词歌赋,爱好骑术剑术。她被命名为木兰和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策划起义时被清兵逮捕,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后人为了赞美她的诗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迹,便与诗人节合并纪念她,将诗人节定为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民俗学专家陶思言表示,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但真正定为诗人节是在6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诗人节庆祝活动。6月1940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纪念屈原诗歌朗诵会。会上有人提议,把每年的端午节定为中国的诗人节——这就是诗人节的由来。后来由于战乱,诗人节的纪念活动逐渐式微。陶思言说,端午节还与另一位诗人——现代革命家、女诗人秋瑾密切相关。秋瑾于六月五日殉难,后人颂扬她的诗,悼念她的忠勇,于是将纪念她的活动与诗人节,即端午节合并。

端午节挂艾草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扫庭院,把菖蒲和艾条放在门眉里,挂在堂屋里。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

陈皇后与南蛇女作战。

陈皇后本来是观音菩萨拇指上的三滴血。后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个邪恶的蛇精,叫南蛇婆,它带领它的蛇精孙子祸害百姓,百姓听说蛇变了颜色。义皇后陈十四化为一阵红雨降临人间,成为一个热情大方的名门女将,立志为民除害。为此,她去庐山学习法律,回来后与邪恶的南蛇婆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据说陈皇后在与南蛇婆打斗时,南蛇婆用她的宝物“黑葫芦”放出阵阵毒气,陈皇后头晕口渴。这时,我突然看到南天门的金光。观音菩萨伸手从苏州保和堂中抽出一片菖蒲叶,化做一把寒光闪闪的菖蒲剑,送给陈皇后。陈皇后用这把菖蒲剑打败了南蛇坡。观音菩萨还顺手折下柳枝,将雄黄酒洒在人间,杀死了罪孽深重的南蛇婆的子子孙孙。

这样,民间以为雄黄酒和菖蒲叶可以解蛇虫五毒。所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菖蒲叶,前门背后洒雄黄酒。这两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卫生习俗

(1)采集草药。这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夏郑潇》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杂药集》卷二十二引用《荆楚岁时杂药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魏后,齐姚敏蜀?《杂记》中有五月捉蟾的记载,也用于医药。后来,许多地区都有端午节抓蟾蜍的习俗。比如江苏,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药蟾酥。杭州人也给孩子吃蛤蟆,说夏天能降火不生疮。并于5日将墨锭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干,便成蛤蟆锭,敷于脓肿处即可消散。这种捉蟾药的习俗,源于汉代“蟾争兵”的传说。再比如湖北监利端午节“采药”的习俗,也是采药。采药是因为端午节前后草药的茎叶成熟,药性好,这一习俗就在这一天形成了。

②木兰汤。中午用兰花汤洗澡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老习俗。那时候的兰花不是今天的兰花,是菊科的飞机草,有香味,可以煎服沐浴。“九歌?”《云中君》也有“沐浴兰花汤会让你芬芳”这句话。”《荆楚纪年》:“五月五日,谓之兰浴节。“《五杂记》记载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为“兰花汤不可得”。后来一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药洗澡。在广东,用的是艾草、香蒲、凤仙花、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柏叶、银莲花根、艾草、蒲草、桃叶等用来泡澡。不管男女老少,全家都洗。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存在。据说能治皮肤病,还能辟邪。

③喝蒲酒、雄黄、朱砂酒,喷酒。《荆楚纪事》:“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边,地下有淡红色的根,叶子形状像剑和穗。”。根茎可入药或入药)或刻或切丝凉酒。“蒲酒清香爽口。后来酒里加了雄黄和朱砂。谢明赵哲的《五杂醉》:“饮菖蒲酒也...和雄黄一起喝。“冯明荥经《广义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故无毒蛇之虞(古书所提毒蛇)。给墙壁和门窗洒水,避免毒虫。“这种习俗流传很广。至今,如在广西宾阳,端午节时有成包的药材出售,有雄黄、朱雷、侧柏、桃仁、蒲叶、艾叶等。人们用酒浸泡,然后在墙角、门窗、床下等处蘸酒。,然后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脐上涂上酒,驱赶毒虫,求得孩子的安全。此外,有些地区还用雄黄酒粉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让孩子身上带有老虎辟邪的印记。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仍然是科学合理的。雄黄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内消毒杀菌,喝普洒也是相当有益的。

4采茶,做凉茶。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喜欢在端午节时采摘嫩叶和蒸野菜叶来泡茶。在广东潮州,人们去山野郊区采集草药和煮凉茶。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端午设各种能驱邪的花草,出处也长。最早的例子是在门上挂艾草,《荆楚纪年》:“艾艾为人,挂于门上以毒气。”这是因为艾蒿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还可以用来治病、艾灸穴位、驱虫。五月温含艾叶油最多(此时正处于温生长的旺期),所以人们争相采摘艾叶以取其功效。除了把艾扎变成人之外,他还被做成老虎的形状,这就是所谓的艾虎。《荆楚纪年》中的注曰:“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形,邮至内人试戴。”与此同时,门上还挂着蒲捆,剪的蒲剑,用蒲捆绑的蒲龙。《景帝岁时纪胜》:“(端午)插普龙艾虎。”《贾青录》卷五:“戴普为剑,伐天蓬为鞭,佐以桃柄蒜,挂于床中,皆用以驱鬼。”桃梗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大蒜被认为是象征武器的青铜锤,配以蒲剑、彭边驱除鬼鬼祟祟。此外,艾蒿被焚烧,以赶走蚊子和苍蝇。在湖南、浙江等地,葛藤被用来挂在门上。据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可以驱邪。

有打草药、打草药等游戏,与采草药、采艾普有关,是古人野外娱乐的遗产。后来发展成插花等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