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500字的隋唐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谢谢!

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也许是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语言、文化、风俗有着浓厚的兴趣。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时之间自然难以解释清楚。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日之间发生过多次摩擦和战争。远非如此,明朝倭寇的劫掠一度疯狂,中国东南沿海深受其害。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及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罪行南京大屠杀,都生动地控诉了日本对我国人民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然而,两国之间这些明显的矛盾和“民族仇怨”仍然不能否认历史上的许多积极交流和文明传播及其对两国后代的重要影响。

在这从古至今的漫长交流中,我想谈谈我对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理解和思考。从中日佛教艺术盛行和“国书事件”这两件大事看两国的交流。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朝时传入中国,然后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一在当时被视为“迷神”的外来宗教,在与日本原有的“国神”信仰的碰撞与融合中,在日本古代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们都知道,接受外来宗教无疑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神的否定,有摧毁旧统治体系的危险。但是,即使在两派尖锐对立的情况下,佛教仍然在日本统治集团上层站稳了脚跟,并迅速渗透到日本社会。原因何在?

我认为是以下原因:第一,佛教的力量。在一本古书中记载:“是法,是诸法中最独特的,难入。周公和孔子还不能知道它。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无尽的加持,甚至成为无上菩提。比如人家怀的是随机宝藏,一定要一个一个耗尽感情。”所以信佛无量魔的好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表现出崇拜这种神力的终极态度。此外,日本与大陆巨大的文化差距,佛教本身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及作为先进文明载体的物质外延,对蒙昧之初的古老日本民族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贵族中的佛教信徒逐渐增多。其次,拜佛的力量强大。皇室中的信佛者苏以绝对的军事优势消灭了反佛势力,使佛教得以迅速传播。圣德太子主政时,更是“深尊三宝”,亲自弘扬佛法。他一方面派人(小野姐姐)到大陆求佛,另一方面拨出人力财力在国内兴建寺庙。第三,鉴真僧人的杰出贡献。他是古代中日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几乎人人都知道他。除了传播佛教,他还把寺庙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和医学知识带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时至今日,法隆寺和他的国宝,如玉虫煮、秦王破阵乐、叶晚集、折扇、插花等建筑绘画、乐舞文艺,都是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深刻影响的显著体现。无论如何,佛教在日本的盛行与中国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共同性使得中日两国在其他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都不会是完全互利、平等和公平的。中日之间的交往自然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就说“国书事件”吧。公元607年,日本派小野妹子(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男的。)我带了一批佛教高僧到隋朝学佛,并向杨迪皇帝呈上国书。信的开头是“日源使书日安然无恙。”但在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中,只有中国的皇帝才能被称为“天子”。因此,日本人在信中称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这使杨迪皇帝大为不悦,并下令“不得再听野蛮人书籍中的无礼之词”。之后,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小野修女回国向天皇报告时,她说杨迪天皇给日本国王的国书不小心丢失了。后人对这种说法有很多评论或批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失误”避免了国书中的语言问题可能导致的中日关系紧张,促成了裴的成功回访,带回了前所未有的完整准确的日本资料。公元609年。小野姐姐又以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为隋朝送行。这一次国书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抬头为:“东皇尊白帝”,巧妙地回避了两国关系的问题。这样,出于各自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的需要,中日官方交流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无论出于交流的目的和需要,中国历代皇帝对外国都有“君臣以我为中心”的观念。甚至为了维护一个大国的尊严,对外国略显“不敬”的话语大为不满,甚至做出一些幼稚的举动,多少有些违背大国风范。但这些统治者出于交远友、攻近的战略需要,在中外交往中迈出了友好的一步,也造就了中国隋唐盛世的繁荣局面。

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邻国的人们都愿意借用“一衣带水”的说法来形容彼此的接近。但事实表明,中日之间真正的距离,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是“一衣带水”那么容易跨越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其他民族的价值观,而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多样性和多元性,才需要一代一代交换需要的物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中日两国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