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2月,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的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工业。

导演,

副局长。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

副总理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指示航空委员会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15日,聂副总理向中央汇报了中国导弹工业的发展情况,提出导弹研究应采取“以

为主,争取

并利用现有的外国科学成果”。17日,中央委员会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

制定喷气和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计划

苏联的第一个

发射后,中国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提议进行。

工程研究工作。一些

也开始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

作者钱学森,

这样的科学家负责制定发展。

代号为“581”任务的规划草案,成立了“581小组”,同意建立三个设计大院。8月,第一个设计院成立。11月迁至上海,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中国第一台开始建设。

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造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用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

、霈、钱学森、赵

等领导,研究制定星间导航的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研制的中短程火箭再次发射成功。

1964年7月19日,第一枚生物火箭发射成功。

1965年,中央特委批准了第七

制定了1965年至1972年的运载火箭发展计划。

中央特委指示中科院负责起草卫生规划。

列出发展计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召开了第一次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短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

发射试验成功了。

准确击中目标,实现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

“一号”人造卫星研制开始。

1966年10个

1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

气象火箭测试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研究所成立了。

1970年1月30日,

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

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出席了“五一”节。

会见卫星和运载火箭开发商的代表。

在1971年

年月日,中国发布了。

卫星“实践一号”。这颗卫星已经在预定轨道上运行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于29日如期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一种新的发射方式由一枚远程火箭试验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进入太平洋预定海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

发电报祝贺你。6月10日,在

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

* * *等出席,胡耀邦作了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在水下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回收舱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发来贺电。

2008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16日,卫星成功固定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30日,在北京。

举行庆祝大会。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固定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30日,庆祝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成功固定。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运载火箭技术,

从实验阶段到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一颗实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研制并发射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科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发射“织里”

“火箭,至此,我国首次低纬度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在这次为期两周的测试中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

,放

亚洲通信卫星1被送入预定轨道,面向国外用户的卫星发射首次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

发射成功,模拟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从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的,还为巴基斯坦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实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高度120公里、低纬度的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科院海南探空发射场成功发射。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建筑。

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技术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力。

设置九个事件中的第一个。

这九项中的第一项包括:

1960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短程导弹。

1960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中程导弹。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携带导弹。

“两弹组合”发射成功。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

1975年1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

1981年9月,中国第一次,

“办法,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三颗卫星。

1987年8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外国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1999年11月,

该项目在这里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并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艘实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

该工程于1992年开工,仅用4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位于祁连山脉。

河滨,平均海拔1100米,地势平坦,属多种。

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冷夏热,年最低气温零下34摄氏度,最高气温42.8摄氏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

郊区中学)

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

1956 10 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始。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运载火箭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航天时代,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

中国由运载火箭风暴1同时将三颗卫星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首次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将东方红二号实验通信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A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首颗风云1A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发射的国家。

拥有卫星技术的国家和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第三个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通信卫星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 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风云1气象卫星C和石坚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65次飞行,共发射卫星80颗,其中国内51颗,国外29颗。

中国的运载火箭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的二次点火技术使

运载能力由1.5吨提高到5吨,偏低。

运载能力从2.5吨增加到9.2吨。同时,用于近地点变轨和发射的EPKM固体发动机研制成功。

的卫星

。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和发射精度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

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中国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

自2月20日,1968

自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实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已经研制成功。

、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态控制、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部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5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了30个国家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和8000个频道。

传输,让全国人口看电视。

从30%到83% ~ 84%。1997五月12,含24

中继器中等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成功入轨,可同时传输6路彩电和近8000路。

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A卫星,可以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卫星通信要求。

1988、1990和1999年,中国发射了三颗极轨气象卫星,第一颗卫星发射于1997年。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大大加快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进程,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991七月到八月,

遭受极度的困苦

是否分洪是一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

数据,及时准确判断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做出不分洪的决策,使40万人避免背井离乡,4万公顷良田避免被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 165438+10月26日至1996 65438+10月20日,我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恢复成功率为94%。这些可回收卫星是

卫星,它获得的卫星影片有

更大、更清晰的图像,

高等级、宽视野、高速度和高地面分辨率。因此,在

人口普查,

、水利建设、测绘、

、铁路选线、文物考古、

和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建工程

起初认为桑干河是无法通行的地区,铁路需要绕行40公里,占用上千亩良田。后来研究了返回的遥感卫星的卫星照片,发现桑干河的地质条件允许铁路通过,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西空间研究所(INPE)在京签署联合研发协议。

协议签署,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于6月1999+10月14日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获取地球表面影像数据的星载遥感器,用于开展地球调查。

用于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野宽、数据获取快、重复覆盖和连续观测等特点,可用于土地改良、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领域。

。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透射式遥感卫星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填补了我国没有独立的国土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3.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四月12,苏联宇航员

取“东方1”

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的先河。载人航天是由人驾驶和乘坐载人。

在空间从事各种探索、研究、实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它的目的是突破地球的大气屏障,克服

,人类活动的范围从陆地、海洋和

向太空拓展,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飞船的特殊环境,开展各种研究和实验活动,开发极其丰富的太空资源。

到1998年底,世界载人航天飞行216次,其中美国124次,苏联(俄罗斯)92次,共795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空间实验。

40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员

创造了奇迹,现在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返回式飞船等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些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现在有发射载人飞船的手段。前苏联和美国的第一代

东方和水星的重量分别为4.73吨和1.8吨;第二代宇宙飞船联盟号和

嫦娥二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中国现有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经能够发送9.2吨的有效载荷。

上面提到的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载人飞船都可以用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航天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已经20多年了。早在1964,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空间生物学和医学实验研究。1990 10月,中国首次遏制。

这颗科学实验卫星在太空飞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携带着

、蚕种和植物种子等。

。试验表明,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可靠的。

第三,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无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 165438+10月20日6时30分,我国首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号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

成功着陆。神舟号实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已有两名宇航员被送往俄罗斯接受培训,并有多名宇航员在国内宇航员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总之,中国已经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已经为载人航天做好了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