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史概述

一、以科学的方式再现电影历史:

1,初期(1897-1945),2,续期(1946-1955),3,黄金期(1956-1966)。在讨论中,每个时期的变化都被描述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中,特别强调了香港与大陆、台湾省和海外的互动关系,从而突出了论点的主轴:香港电影是在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闹”中成长和发展的,因此具有复杂文化体的特征。其变化的总趋势是,中原文化的强势地位由强变弱,文化特征逐渐由体现国家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精英化向植根于民间市场的世俗化、商业化转变。

第二,在每个时期的论述中,除了常规的美学发展史之外,还专门用一章来论述香港电影工业的历史。相对于美学的发展,香港的电影工业更加成熟,这也是香港电影史区别于大陆和台湾省的重要特征。传统的中国电影史(包括大陆电影史和台湾省电影史)一般不会对工业模式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而本书每章的第一节都是专门讲述香港电影工业的历史,这将是本书区别于同类成果的最重要的创新特征。

3.重新评价以前一些大陆电影学者从意识形态角度评论香港电影作品、人物、公司的观点。这本书试图从一个更加客观和学术的角度重新定位香港电影史。努力摆脱“中原心态”,摆脱过去存在于内地的一些思想偏见(如对粤语电影发展特点的不了解,对流行的“商业片”的偏见),对香港电影作品和作者进行新的阅读和评价。

第四,注重类型分析。香港电影的美学意义主要是类型的意义,所以本书以类型为讨论主线,将香港电影的类型分为两类:纯商业类型和文学类型。谴责的内容包括动作、喜剧、悬疑、科幻、战争、情色,后者包括言情、伦理、青春、现实主义、历史、歌舞、戏曲等诸多子类型。此外,这本书还从时间上确定了香港各类电影的比例:60年代中期以前,文学类型片占主导地位,60年代中期以后,新武侠片崛起,更多的纯商业类型片取代了文学类型片,占据了香港电影的主流地位。但是,文艺这种体裁并没有退出香港电影界。像一股清新的涓涓细流,滋养着主流商业电影的发展土壤,为整体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努力提升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

5.除了类型美学,还总结了香港电影的另外两个特点:娱乐精神主导的优秀生态创作链,从题材挖掘到表现手法的极致程度。类型美学和这两种特质构筑了香港电影的娱乐文明,也是香港电影最重要的美学财富和工业经验,对中国内地电影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