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在清朝历史上如何正确评价?

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颇有争议。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评价很低,认为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国家利益的历史。他是上个世纪中国最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趋于公允,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进步的。为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和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对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起到了作用,值得肯定。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镇压革命、妥协外交和洋务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其核心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组织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旗号,但他指挥下的淮军却从未向侵略者开过一枪,全中国人民惨遭屠戮。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和而不同”的外交政策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宫廷。

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卒于1901。清末道光进士大臣,地方洋务派代表人物。1853年,在家乡组织团练,帮助镇压太平军,投靠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淮军按湘军建制。1862年4月,淮军从安庆乘英国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并留在上海,困于苏州和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两江总督受命镇压捻军。1870年,曾国藩推荐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政治、军事、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海运招商局等。)都是以“自强”和“求财”的名义成立的,北洋水师也就成立了。参加反对戊戌变法,在义和团运动中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成性,死时遗产多达四千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