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909名进士的地方不是江浙,而是四川眉山。
有趣的神话解读,幽默的历史谈论,轻松的文化品味欢迎关注“小仙女”带你看中国五千年的分类:历史文化解读,地域文化解读,名人名言:5500字,阅读8分钟左右,四川眉山,位于西南角,北接成都。历史上,眉山以“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闻名于世。今天,眉山市仍有苏氏父子祠堂,红墙绿水,亭台古树,竹林葱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了宋代,眉山也是全国著名的“文人之乡”,文人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就连当时文人辈出的江浙一带也无法比拟。据杨文等人综合《雁塔碑》、《眉山县志》、《眉山市图》等文献统计,宋代眉山共有进士909人(数据来源于杨文等人对宋代眉山进士群体的研究)。据《元丰九域》记载,宋代时,梅州领眉山、彭山、单玲、青神四县,所辖面积不大,不是当时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却有909名进士,甚至比当时的成都还多,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四川眉山袁晶楼宋代著名的眉山进士有哪些?进士这么多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妨讨论一下。一、士子之乡,宋代眉山考上的士子数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当时全国科举大省浙江,以浙江大学龚彦明教授和祖辉为基准,北宋浙江有1.657名进士,南宋有5926名,共计7583名。当时浙江有11州66县,平均每个州(县)98人,眉山4县909人,平均每个县227人,远高于浙江平均水平。与当时的四川成都相比,成都的进士数量为661,在全国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与眉山的909还是有很大差距。在全国范围内,宋代共有进士42390人,眉山进士人数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14%。平均每100个进士中就有两个是眉山人。对于只有20个乡、6个镇、2万多户的眉山来说,能有这样的成绩真的很了不起。难怪宋仁宗感叹:“想学的都是眉山人。(图片来自杨文等《宋代眉山士人群体研究》)二、人才辈出,个人一流。宋代时期,眉山文化氛围浓厚,加上宗法制度的影响,很多士子家族在学术上、政治上立足。这些父子兄弟中,有不少是出了名的,也有不少考中了进士。眉山文庙内的雁塔碑记载:“甲、乙(进士)共八百八十余人,正直文章苏东坡(苏轼)、应(苏辙)在历史上大放异彩。“这份资料中提到的苏轼、苏辙、田等人,都是眉山进士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家族也是眉山当地有名的秀才世家。宋代时期,眉山有许多著名的文人世家。根据统计情况,共有9个* * *,分别是:梅家族、梅家族、梅周堂家族、梅氏、梅善王家族、杨家族、李家族、梅氏家族和氏家族。我们暂时选择四个典型家庭来说一下:1,苏氏。梅山庙的苏家应该是最有名的。“苏三父子”的美誉一直到今天都是眉山的名片,苏家更是以文学闻名。苏旭应该是苏家的第一代。虽然在学习上并不精通,但他比苏旭更有远见,家里买了很多书,重视孩子的教育。苏洵,苏绪次子,1024(天盛二年)进士,保济宗主簿。《全宋诗》卷231记载了他的一首诗《颂刘》。林下人少,等不了几年。能让两位蜀中学者,感叹万分。第三子苏洵(苏轼之父),27岁才开始读书,但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六国记》气势磅礴,有纵横之势。苏轼曾在《宣仪先生文集序》中称赞其父:“王先生诗文皆有所写,精而苦,必说于当代。".....他以为游高,枝言以为美,君子无话。”到了苏轼、苏辙这一代,苏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嘉祐二年(1057),京考在即。在此之前,苏洵带着儿子苏轼和苏辙去了北京。苏轼21岁,苏辙18岁。在蜀人张的推荐下,欧阳修读了苏洵提交的文章,并称赞他的文章《六国》,认为可以与荀子相媲美。嘉祐二年正月,苏轼、苏辙兄弟在礼部考试中脱颖而出,两人同时考中进士,一举成名。二十一岁的苏轼获得了第二名。三月,苏轼与哥哥同门,苏洵《论六国》被人读,三苏父子一时风光。虽然他们后来的仕途不够顺利,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因才华而名垂千古,尤其是苏轼,成为宋代的大学者。苏轼画像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切中要害,直截了当地论述治国理政。一方面,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直接把诗歌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它歌颂自然,清新脱俗,想象力惊人,始终蕴含着人生哲理。苏轼最突出的成就是极大地推动了词的发展,拓展了词的创作领域。他的词内容极其丰富:抒情、爱国、怀古、赠与唱、离别与思、咏物与叙乡。苏轼颇为不羁、旷达,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豁达、奔放、飘逸的风格。如此迷人的苏轼,让他千百年来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喜爱。他的一句“定风泊:莫听打叶过林声”最能体现他超然豁达的性格:“莫听打叶过林声,何不唱且慢走?”竹竿和草鞋比骑马还灵巧,有什么可怕的?一件雨衣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着我的生活。春风的凉爽,将我的酒唤醒,寒冷开始寒冷,太阳的山峰的太阳,但在时间满足。回望遇见风雨的地方,回去,对我来说,没有风雨,还是晴好天气。苏轼不为风雨所忧,不为夕阳所喜的人生境界,凸显了他内心的强大和精神世界的丰富。2.眉山李氏其他家族,在苏氏家族的掩盖下鲜为人知,但成就却不逊于同时代人。这些家族不仅有大量的学者,也有丰富的著述。眉山李氏家族也出过五名进士。与苏氏家族的文学不同,李家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史学上。绍兴八年(1138),李甲、李导入科举,授京师华阳郡主簿。然而,李导一心治学,没有赴任,于是到单玲龙陵山求学。直到绍兴十二年秋,李导才走马上任。李导一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据记载,现存《燕洵选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50余种,但大部分已失传。其最高成就是编纂了一部长编《资治通鉴》(现存520卷),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私人著述编年史。此书仿司马光《资同治鉴》,记录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的一系列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纪昀等人称赞他博览群书,熟记历代典故。《资治通鉴·续资长史》中记载的事情详实连贯,是读史者必读之书:“陶博纪舒群,尤研究心故事。”.....其(《续资治通鉴长版》)更是翔实佐证,对学过历史的人来说也是考证之林。李导的儿子(后)继承了父亲的知识,也通过了进士考试。《全闻松》简要记载了他的生平:“董力,字忠信,生于单玲(今四川单玲),李导长子。在主干道上走了四年后,这位正直的创始人可以坦率地向分支机构提出抗议...当他与父亲李导共掌历史时,将不胜荣幸。”李楠很诚实,他经常在球场上直言不讳,这一点很受尊重。当时李导父子都是御史大夫,都是眉山人。现在有人把他们和苏轼父子相提并论。明代杨慎曾说:“董等于,文笔实在不可及!”3.唐家和苏家一样,都是以文学出名的家族,而且年代比苏家晚一点。据确切记载,唐家第一代文人应该是唐嫣,在嘉佑、治平年间非常有名,文人争相拜他为师。他指导的学者有数百人,是经学大师。唐嫣之子唐庚的崛起,使唐家成为眉山真正的士族,在当地很有名气。唐嫣的次子唐庚,人称“小东坡”。现存作品有《眉山唐先生文集》,文学成就超过其父。宋代刘克庄称赞其诗不逊于秦观、苏门晁:“子诗皆高,不唯诗。不一会儿就出来了,到了坡门,那时不在秦(关)、晁(卜)之下。唐庚是苏轼的同乡,其文学思想深受苏轼影响,诗歌细致脱俗,意蕴深远。以他的《春归》为例:东风何在?我所取得的成就是暗淡的。小城花合,孤城柳绕。鸟儿做冷食,河水带来新年。没有赶走忧愁的打算,还要推到酒边。虽是咏春之作,但前两句气势非凡,东风浩荡。春花烂漫,杨柳萌动,生机勃勃。但诗人用音乐场景衬托了悲伤,最后两句转而写自己心中的悲伤。在欢乐的场景中,悲伤更甚,写作手法巧妙巧妙。除了诗歌,他的散文简洁而富有逻辑,被当时的学生视为文章的典范,争相模仿。4.家族家族梅州家族。据史书记载,十二名人中,有五人是进士。贾、贾安国、贾定国三兄弟都是读书人,其中三人师从刘巨,与苏轼为友。《春秋》贾写《新义》,贾安国写《春秋》总义,家族立国有诗集。继三兄弟之后,贾家族又产生了两位学者,即贾之子贾渊和贾玄翁。贾玄翁,名泽堂,据说身长七尺,相貌奇特,端庄典雅。”德佑二年,赐进士,曾任侍郎,端明殿学士。明朝末年,兵临城下的元军和宰相于、向地方官发出训诫,命令他们投降。只有贾玄翁坚决不肯投降,并“死于宋,守其志不为官”,坚守文人的民族气节。1294年,元成宗即位,嘉轩翁被释放,享年82岁。贾玄翁著有《泽堂集》六卷,《羌(羌)村丛书》为《泽堂集》一卷,宋词中收录了三首。三、文人故里的由来: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1、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大批文人迁居眉山地处成都平原,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唐朝的时候,成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兴一益二”的美誉。眉山毗邻成都,受成都带动,经济稳定繁荣。唐朝末年,北方战火纷飞;北宋末的“靖康之乱”;南宋末年的宋金战争,中原各地都饱受战乱之苦。住在四川盆地,受战争影响最小,其他地方的人都很穷。然而,四川是“三江并流,五谷丰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给了文化发展很大的空间,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很快。甚至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的巴蜀可以与当时的儒家文化中心齐鲁比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入川避难。《宋史》中说:“天下必变,蜀为最安之地。眉山和成都都在成都平原上。虽然经济不如成都发达,但战争期间,大多数文人认为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不够安全,纷纷转向周边城市,于是眉山成了最佳去处。以上提到的宋代梅山九大士族,包括梅州苏氏、梅州贾氏、梅州唐氏、青神杨氏、李氏、梅州石氏和石氏,都是移民世家。如唐太宗第十四子王草李明后,在经历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后,其祖籍迁至眉山单玲。随着文人的涌入,原本属于儒家文化边缘的眉山县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本土文化有了突破。来到眉山的文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尤其是曾在朝鲜为官的文人。他们有丰富的科举和官场经验,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当地的学者。2.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学校众多,教育繁荣,宋代刻书业十分发达,刻书精美细致,珍本众多。陈先兴《国宝大观》说:“宋代刻书的地方不少。除首都汴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和四川眉山是刻书的主要中心。宋代时期,眉山成为中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官刻、家庭刻、作坊刻十分发达。影响最大的官修书籍是《眉山七史》,是景贤孟在绍兴时在眉山刻制的,又称《宋蜀刻本七史》,包括《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数》、《舒威》、《周树》七部史书。宋代景贤蒙在绍兴刻制的《七史》《梅山七史》印本,自宋以来一直沿用到清代,嘉庆年间毁于大火,至今保存了700多年。在家族刻本方面,眉山书屋刻有大量唐宋文人的藏书,如李白、李贺、孟郊、父子、秦观等。眉山书屋还刻有元桂,印刷清晰精美,雕刻严肃,特色鲜明,在全国流传甚广。今天,国家图书馆有一部梅山刻本元桂残迹。作坊刻本方面,眉山的书坊数量较少,历史上只有书印斋和万卷堂两个名字。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眉山无论是官雕、家雕还是方雕,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眉山发达的刻书业极大地满足了眉山学子对书籍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如此,宋代梅州管辖面积不大,但学校众多,教育极为繁荣。据《归客录》记载,梅州有13派:“贾、梅诸士故里,百分之十聚于此,合力建孔庙,春秋诸子赐酒,士子私谈“礼”,谓之乡派。还有培养学者的,叫小学。梅州每十个县就有三个。可以说,刻书业的繁荣和大量学校的兴建为眉山进士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温床,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促进了当地教育的蓬勃发展。3.大家庭的地理影响。村民以获得功名的名声为荣。梅山文人的大家族很多。这些世家大族考取进士后,成为朝中尊师或下乡任教,社会地位很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吸引了一大批士子投身于科学研究,希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朱尚书在《论宋代文化中的梅山现象》一文中说:“一旦有人在文学上取得成功,首先会因地缘关系而引起当地的反响,甚至带动当地的崇文风气,促进当地文学家族的形成。“尤其是苏三父子在京有名,他们的文章被世人流传,令眉山士人羡慕不已。苏氏家族的崛起极大地影响了眉山的文学风气,如今文人以文学为荣。曾巩的《苏君(苏洵之父苏绪)墓志铭》载:“自五代蜀乱以来,士...定居在家乡,不愿意做官。君教子桓(苏洵的二弟)学,所以成者,有备。志桓以士起家,蜀人尊之。每个人都喜欢在自己的意图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学习。此后,从苏开始,梅学有千余人。“宋代以前,四川的文人因为五代之乱,都安于现状,不求功名利禄。自苏轼的二叔苏洵考上秀才后,苏家开始发家致富,蜀人思想大变,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苏家促进了梅山其他家族人才的不断涌现,如唐庚(唐家)、李导父子(李家)以及与苏轼兄弟为友的三兄弟(贾家),都受到苏家的影响。不得不说,大家族的地域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直到今天,苏家勤俭持家的家风依然影响着眉山人。梅山虽然是历史上西南一隅的小城,但由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刻字业发达、教育繁荣以及各大文人世家的地缘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宋代梅州出现了909名进士,成为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苏三寺# #梅山# #历史冷知识# @今日头条@头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