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街乡的历史演变
牧之街是一个深山区。周围的山峰有杨山、松萝尖、南天门、六龙多、罗泉崖、还乡多、龙泉村、黄花漫。汝河从车村乡赫拉河进入,流经升平、朱琳、北岭、牧之街、李坡、杨嘉玲、张淮、李攀等8个村,在营子园进入黄庄乡。境内山峦连绵,谷深谷窄,坡度均在50度以上。耕地只有1,291.3亩,70%以上是山坡,土质贫瘠,地块分散,被称为“九山半水半田”。
农业生产:耕地面积11849亩,主要生产玉米和红薯。1953年粮食总产量300万斤,1979年678万斤,比1953年增产1.3倍。1985总产量为390.7万斤。
乡镇企业:1综合厂1973成立,职工29人,年产值41300元。有1个林场,年产值3500元。乡镇管理部门3个,年购销总值4.33万元。有116合资企业、家庭经营的机砖厂、面粉加工厂、木材厂、电线厂,1985年产值96万元。
商业:1985牧之街供销社有14门市部,从业人员42人,18双代店,从业人员18人。年购销总额70万元,固定资产112400元,流动资金35.5万元。
林业:林业用地28.5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84.7%。到1985,共种植12362亩,其中桐油5120亩,山茱萸2480亩,核桃3020亩,苹果398亩,板栗259亩,山楂1085亩。周围种了30万棵树。1981有3个机播造林点,在小木沟、升平和萍萍造林4万亩。1983年冬,向社员分配自留山2.79万亩,承包自留山5.99万亩。
畜牧业:山坡占90%以上,天然草地放牧坡度5.97万亩。1985年牲畜1737头,生猪2938头,山羊和绵羊65438只,家禽20600只,安哥拉兔22700只,蜜蜂473箱。
水利和水土保持:到1985年,将建成2500亩梯田、2500亩水闸和沟渠开垦的土地、23条水渠、15个池塘、6个机械灌溉站和2个水电站,装机容量35公顷,灌溉面积400亩,比解放前增加了7倍。
农业机械:1985有农用车1,排灌机械107,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6,收获机械57。同年,张淮、牧之街、大李坡、北岭、升平等5个村的40户村民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开始使用高压电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
交通:解放前,人们驮着动物。1970黄(庄)木(支界)公路竣工。1976年,建成慕童(种植街)车(村)路,全长18.6公里,班车每天往返4趟。1977修建简易公路27公里,可直达阳山林场、石盘。全乡有13个村通汽车。
教育:解放前有10所初中,学生200多人,教师13人。15个村1950建立小学,学生540人,教师21人。1953年,建成两所完全小学(牧之街和禅堂),学生1503人。1969成立了两所初级中学(牧之街和禅堂)。1985中,学生1751,教师172。同年被县里定为盲人乡。
文化:有一个广播电台,一个电影放映队,一个露天剧院和一个文化站,两个业余剧团(牧之街和北沟)。1985年,1 5瓦电视差分转台建成。
生:解放前,只有四个中医。牧之街卫生院成立于9月,1952,6月变更为卫生院,1958。1985中有门诊、药剂科、注射科、放射科、手术室、五官科、妇产科、眼科等11科室。,拥有医务人员18人,床位21张。村卫生室14个,医务人员47人,乡镇兽医站兽医5人。
境内有县办阳山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