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著简介。
《中庸》是中国古代关于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章,相传为战国时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作为世界的本体,认为“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提出了“博学、质疑、慎思、明辨、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它是从宋代的《礼记》中提炼出来的,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官方教科书,科举必读,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主要注释有程颢的《中庸》、程颐的《中庸释》、朱的《中庸章句》、李咏的《中庸传》、戴震的《中庸补注》、康有为的《中庸注》、马其昌的《中庸之友》、胡的《中庸简评》。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林箐或石琳,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六经”之一。也是周代鲁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35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十三经中最长的一部,在《四库全书》中被列为经典。它涵盖的时期是从公元前722年(公元路引年)到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记载事件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几乎每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义”。
后来出现了许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和阐述的书籍,称为《列传》。代表作有《左传》、《公羊传》和《谷亮传》,合称为春秋三大传。
2065438+2009年2月,有报道称,后海昏墓出土竹简5200余枚。专家解读后,发现了包括《春秋》及其训诂在内的儒家经典。
3.紫同治剪
《子同治鉴》(常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以时间和事件为主,始于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以后的周世宗咸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16朝和1362年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编者总结了许多可供统治者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宋神宗认为这本书是“鉴于过去,它有治理的资源”,即以历史得失为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取名为《资同治简》。《子同治鉴》共294卷,约300万字,《考义》和《目录》共30卷。
4.历史记录
《史记》原名《太史公》或《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创制《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这本书完成前后用了14年。
《史记》包括十二列传(记载历代皇帝的政绩)、三十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的兴衰)、七十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描写人物和大臣,最后一篇是序言)、十表(大事年表)和八书(记载各种法规,如礼、乐、性情、历法、天文等等)。
史籍130篇,52.65万余字,比《淮南子》多39.5万字,比《吕春秋》多28.8万字。《史记》规模庞大,体系完备,对后世的传记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正史都是用这种体裁写的。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被后世的“正史”所传承。《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这本书“善序而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俗”。
5.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之初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111首。
其中六首为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无内容,合称笙诗六首(南长、柏华、舒华、幽耕、崇秋、幽异),反映了周初至周末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匿名,大部分无法考证。它们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编辑。先秦时期,诗经被称为“诗经”,或者用整数称之为“诗经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原名《诗经》,一直沿用至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朝各地的歌谣。
雅乐是周人的正式音乐,分为和大雅。《颂》是周和贵族祠堂祭祀用的音乐歌曲,分为、和商颂。
孔子曾把《诗经》的宗旨概括为“无邪”,并教育弟子把读《诗经》作为自己言论和行动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的人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到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饮,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它是周朝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百度百科-文史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