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监管发展

相传尧时有“敢谏之鼓”,凡欲谏或有怨者,可在鼓上发言;在舜的时代,舜在街上立了一块纪念板,人们可以写下任何不满。谏鼓作为民间的一种谏、抒的方式,并不属于真正的监督制度,但也算是最早的监督方式。那么,什么是监控呢?汉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监牢也在下处。”“检查并回答。”顾名思义,走近就是俯视,让自然看得清楚、仔细、全面、客观;覆盖面是全面的,也就是全面的调查和复习。今天,监督指的是监测和监督;检查是指检查、调查。监督是指一种监督和调查,是对某种行为的监督和调查。如果用在中国历史上,监察是指对官员甚至皇帝的监督和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向皇帝提出整改建议的政治制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有史官制度,是监察制度的前身。历史学家被称为审查官,他们是君主周围负责文件、档案和记录的官员。当时的建议已经初步具备了监督的功能,但不是督察。秦汉时期,御史既是监,又是副丞相,就像《汉书?6?1薛宣传说,古代文人“内承本朝风化,外辅丞相治天下”。这清楚地表明了审查官作为行政长官和监督者的双重性质,也表明了监察权与行政权并没有明显的分离,监察组织并没有成为独立于行政之外的政治实体。这种情况的存在,显然不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大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御史变成了大将军,以副总理的身份主管土木建设等事务,不再主管监察,而原来在御史手下主管监察的钟诚成为了新成立的御史驻地的台长,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监察官。这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以建立相对独立的专职监督机构为起点;监管权和行政权的分离趋势也明显表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东汉的御史台虽然已经是封建国家的专职监察机关,但其建制仍为清九朝之一的少府所控制,尚未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关,其工作除了监察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任务。东汉以后,封建君主为了加强对部下的控制,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东晋初年,御史台终于摆脱少府[1]的束缚,实现了完全独立,成为封建皇帝直接控制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以此为标志,监管权和行政权的分离也基本完成。从此,监察机关和监察权从行政部门和行政权力中独立出来,成为与行政、司法、军事机构并行的权力和机构。隋唐宋元时为御史台,明清时为都察院。据明代叶《草木子》一书记载,元代“先人设中书省掌总务,枢密院掌兵,御史台纠百师。品味这句话,‘中书是我的左手,枢密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大夫的右手’。“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说:“国家有三大政府,中央管政事,军队管军事,朝廷管纠察,任命台湾巡察官尤为重要。“这两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封建国家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格局,而且形象地说明了监察机关和监察权是掌握在封建帝王手中,制约行政、军事等部门和官员的独立力量。监察机关和监察权的逐渐独立,既显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也在客观上有利于监察机关职能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