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朗是什么?
有两种主要的搪瓷制品。一种是铜胎景泰蓝,起源于波斯,元朝左右传到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景泰年间达到一个高峰,后来被称为“景泰蓝”。从此,景泰蓝成了铜胎丝珐琅的代名词。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珐琅彩画法,最早在清朝康熙时期传入中国。
具体来说,景泰蓝在明代景泰、成化时期最为普遍,之后工艺水平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的胎薄、线细、釉色鲜艳。模式复杂多样。乾隆时期的产品虽然比不上景泰、成化时期,但也绝不逊于弘治、郑德之后的产品。20世纪初景泰蓝整体制作水平不如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漂浮感,做工粗糙。这时候只有“神”和“德兴成”做的景泰蓝,做工精细,质量好。
珐琅彩绘画技术传入中国以来,在康、雍、甘三代有所发展,三代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铭文等方面各具特色。康熙年间绘的珐琅光洁,装饰图案以草绘花卉和花纹花卉为主。雍正时期的彩绘珐琅器制作工整,黑釉光亮有光泽,超过康、甘。乾隆时期,彩绘珐琅的装饰趋向于“密集”和“细致”的堆砌,中西结合的装饰方法较多,工艺中出现了彩绘珐琅与填充珐琅、景泰蓝结合的现象。
珐琅作为艺术收藏的一种,也吸引了大量的藏家,景泰蓝是最常见的收藏对象。我们所指的收藏景泰蓝是指清末以前的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之后,残留在中国的清末以前的景泰蓝几乎绝迹。世界的稀缺性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现在市面上的景泰蓝器皿价格比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瓷器要低很多,所以升值潜力相对更大。
在中国古代,因为搪瓷器本来就是来自一个大食国(大食是唐宋时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统称。源于波斯语对阿拉伯人塔兹的音译称呼。有一个白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叫倭马亚王朝;有一个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叫阿巴西王朝。910之后,又出现了一个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之后,塞尔柱王朝(1158-1258)紧随其后。),所以被称为“大食窑,鬼国窑”。此后,虽然由于译名不一致,出现了“佛朗嵌”、“鬼国嵌”、“法兰”、“法郎”、“佛朗”、“福朗”等多种不同的称谓写法,但读音基本一致,现在基本统一为“珐琅”。
一、搪瓷工艺的分类
珐琅工艺的分类很多,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轮胎种类分为两大类。
1.按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丝珐琅、内珐琅(即嵌珐琅)和珐琅彩绘。
景泰蓝和镶嵌珐琅在中国出现已久,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的国内制作,应该是成吉思汗进攻元朝的大食,把俘虏到那里的工匠带回去制作,并把这种技艺传入中原。到了明代,景泰蓝在永宣宫中大量生产和应用,景泰时期最为著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景泰蓝”。珐琅绘画出现较晚,15世纪中叶发明于欧洲劳德斯。15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的利穆(Limoux)发展成为以加珐琅技术为基础的珐琅绘画重镇。随着中西贸易往来,从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当时称为“西珐琅”或“洋珐琅”。到了清代,宫廷绘画珐琅彩的制作,直到康熙三十二年,珐琅彩厂和玻璃厂的建立,才得以研究和发展。
2.珐琅按胎的种类,一般可分为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以铜搪瓷应用最为广泛,因为铜容易与表面搪瓷结合,铜的价格也相对可以接受。即使在今天,大多数搪瓷仍然使用铜轮胎。由于成本高,金色轮胎很难被普通人接受。到了清代,基本上都是朝廷制作使用,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绘画珐琅。它是瓷器和画珐琅制作技术的完美结合,对两者的制作要求都很高,所以起步和成熟较晚。宫内制造所在制作搪瓷时,也制作玻璃搪瓷和紫砂搪瓷,三者的制作时间应该大致相同,但紫砂制品中只看到康熙制品(仅指宫内搪瓷),云干没有看到制作材料。
2.康熙珐琅瓷器的生产
1.生产设施
要在宫廷制作搪瓷器皿,首先要有一个生产设施——搪瓷厂。康熙年间主要有武英宫(康熙五十七年废)珐琅作品、养心殿珐琅作品、圆明园珐琅作品。由于清代内务府工作档案资料缺失,当时的生产规模暂时无法考证。
2.史料
康熙画珐琅彩更早的史料是:“55年9月11日:广西巡抚陈元龙(陈元龙(1652-1736),本名广陵,古称广陵郭襄,又名海宁郭襄,清代的郭襄(宰相)也叫葛老。)他们巴不得皇帝给他们‘一个五彩的红玻璃搪瓷鼻烟壶’,陈元龙‘零感情’。”据知,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制造所已经生产出玻璃胎画珐琅,并用来赏赐各部大臣。
9月28日,广东巡抚杨琳沈康作出奏折:“广东潘淳能烧法兰物,其奴商具可破,奏明。现在他可以在《法兰》里烧一个杨士奇,测试一下他的技术,和潘春的时代比一比,帮潘春做出来。我也捐了钱来定居。9月26日,...法兰的两个工匠和两个学徒与吴琳达和李一起去了北京。又找来了法兰手表、钻戒、法兰铜画、文书、外国法兰料,还有潘春做的玫瑰金混红铜料,交给李代。有的被打成了没上漆没烧的金扣金杯,也交给了李,准备赴日受审。”
其中涉及的人物“潘淳”在《广州市志·工艺美术行业志·第四章织金彩瓷业》中有所提及:“(广材)65438+7世纪中后期,多采用彩红(干红)、麻(红黑相间的深赭石色)、黑、金、珐琅。后来潘淳又发展出粉红色(金红色),丰富了珐琅彩的色彩。”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广州是清代唯一对外开放的门户,许多外国人从这里进入我国,导致广州的珐琅生产水平很高,在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宫处的珐琅工匠多由广东海关选拔,称为“南匠”。并且在乾隆后期,宫室停止制作珐琅彩瓷器后,成为珐琅彩制瓷点,仍然制作珐琅彩瓷器。
从康熙珐琅彩制作的资料来看,55年后的相关资料较多,很可能这一时期的珐琅彩制作更加成熟。五十七年六月,驻桂士兵左获赠皇家珐琅鼻烟壶,左称之为“精致华丽”。
2008年6月24日,两广总督杨琳提到,他曾派珐琅器陈忠信入宫。“今年5月12日,我到了法蓝西医外科,安泰,还有一个会烧珐琅技艺的陈忠信。奴隶主会同巡抚闻讯,于6月18日派人来京备案。......。"
搪瓷的真实史料可以参考:59年二月初二,沈康,(曹寅之子)上书内参朱批,告诉:“最近你家搪瓷、瓷器等差事很多,烧之前还有几单。我不知道我今天骗了多少磁铁,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康熙年间,由于彩绘珐琅的制作还不成熟,彩绘珐琅还不能直接上釉在瓷胎的釉面上,而是施在素胎面上。当时的珐琅彩瓷胎要在景德镇制作(永乐时偶尔用的旧胎除外),顺长江(即景德镇,因桥多常被称为“浮梁”)漂下,入鄱阳湖,过九江关,过江宁府(南京),再沿大运河北上北京。曹寅的祖先都是叶璇的涂层(奴隶)。当时,许多织造和海关的重要职位都是由统治者任命来管理自己的涂层。曹家三代都住在江宁织造,擅长瓷器,可能与御厂的珐琅彩瓷胎有关,导致康熙申斥。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康熙帝赐西洋使臣贾官、珐琅彩碗两个及其他。”碗里没有留下确凿的信息。
3.康熙珐琅彩瓷胎
康熙年间的瓷胎珐琅彩绘画直到末期才发展成熟,主要原因应该与珐琅彩绘画的制作技术有关。比如1955年进京的潘淳,1958年进京的陈忠信,都能烧珐琅彩,但仅限于铜胎和玻璃胎,瓷胎珐琅彩为宫廷首创,此前无其他案例。所以,以这一时期的技艺,可以在紫砂(图1,2)、铜胎、玻璃胎上画珐琅画,但很难成功附着在瓷胎的釉面上。紫砂胎类似瓷胎的素面,与珐琅彩釉的结合理论上是合理的。所以康熙年间画的瓷胎基本都是“内有釉,外无釉”的瓷胎。如果你看康熙朝的珐琅彩瓷器,你会发现,除了涂有磁胎的珐琅彩菱形盘(图三)之外,你不需要再涂珐琅彩,直接涂在釉面上(这个器的表面原来是因为永乐瓷才上釉的)。)。
四个。康熙年间使用“御制”与“年制”的区别
康熙御窑瓷器早期并没有因为御厂瓷器制作不尽如人意而落入康熙风格。直到制作到一定程度,才开始陷入“年度”风格。从现存的康熙官窑瓷器来看,“岁”瓷是工部在景德镇御厂制作的,基本属于“限量”瓷。这种瓷器用途广泛,包括宫中日用、观赏和鉴赏。“御制”仅限于宫室生产的彩绘珐琅(包括铜胎、玻璃胎、紫砂胎)。从现有产品的对比中发现,即使是宫室制作的景泰蓝,也是用“年”的型号(器9),而不是“御”的型号。制造所制作的瓷胎画珐琅,相对于帝国工厂制作的官窑瓷器,难度更大,价格更贵,也相对珍贵。特别是珐琅制作的绘画珐琅,属于新技术,与明代以来大量出现的景泰蓝珐琅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御式的器物在制作水平上明显优于年式的器物,使用水平也高于年式(仅适用于康熙朝)。
5.康熙珐琅彩瓷器的造型
因为康熙年间还是瓷胎画珐琅的研究和生产时期,康熙年间的瓷胎画珐琅造型相对较少。现在已知的康熙瓷胎彩绘珐琅种类有:
1.菱形盘(永乐窑,例三);
2.碗(基本上是“内上釉外不上釉”的瓷胎,器物类型有4、5、8等。);
3.杯子(容器6);
4.小盖盒及其他。
不及物动词摘要
由于康熙年间是清代珐琅彩瓷器的初创时期,在釉料、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器种类与干勇相比略显单调。
====================
鉴定搪瓷器皿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历史文献进行考证;第二,科学的检测手段;三是通过对比时代风格来鉴别。前两种方法比较复杂,常用第三种。时代风格的比较鉴定一般集中在风格、胎骨与形制、纹饰、珐琅彩釉等几个方面。
1.宽智
总结一下,现存的明清第二代景泰蓝搪瓷器的图案大致可以分为铸造、景泰蓝、雕版三种。在明代宣德时期,珐琅器有三种风格:铸凿式、双钩式和珐琅彩釉烧。书法风格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包括四个字: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排列方式有三种:直单线、直双线、直三线、横线。这一时期的铭文位置有的在器皿底部,有的刻在器皿的口沿、盖沿或内沿。书法风格庄重美观,与同时期的金器、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代景泰赝品样式太多,目前还不能确定哪种样式可以作为标准样式。但铸凿、篆书、仿宋体、双龙抱体都鉴定为赝品,可以排除。目前有研究者认为双钩、凹版雕刻的景泰蓝可以作为真品景泰蓝,但这只是逻辑推论,不能妄加定论。
明嘉靖是一种六字楷书,刻有两行阴字和“明嘉靖年”。
明万历年间,斩丝器样式为双钩斩丝器(部分字内外填珐琅釉),字均为明万历年间制或明万历年间制的六字楷书样式。特别是某一年的创作,是这个时期的独特基调。单词的排列顺序是直单行、直两行或横线。
清代景泰蓝珐琅有铸、刻、镂空等多种风格。书法风格有楷书、篆书、仿宋等。(仿宋始于乾隆年间),且多为楷书。有四个字和六个字。箱型柱的形式多为规则箱型和长箱型。
2.胎儿骨和模型
明清时期胎骨和斩丝器形制的总趋势是,明初胎骨略厚,明中后期胎骨较薄。清代胎骨从康熙时开始厚而实,清末变薄。在明代,器物的扼流圈丝经常断裂,但在清代,由于铜的纯度和烧制抛光技术的提高,这种现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皿镀金薄,经常被磨掉。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镀金的厚度,镀金技术远胜明朝。至今器皿的镀金依然光芒四射。
明清第二代景泰蓝珐琅器的尺寸和造型都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陈列、祭祀到观赏、实用。
3.装饰图案
明清时期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以束枝莲花纹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花大叶茂,枝藤粗壮,一条线勾勒出所有的线条。枝叶串联,点缀着几朵盛开的花。花饱满,花瓣短而丰满,花心常呈桃形。明代中后期用双线勾勒轮廓,布局趋于复杂,但仍保留了一些早期的余味。荷花的花瓣往往又尖又薄,花心往往呈“簋”形或如意形。清代莲纹枝蔓弯曲,布局密集规整,很有图案。基本上用双线勾勒轮廓,明朝的洒脱风韵不复存在。
4.搪瓷釉
元末明初的景泰蓝,珐琅细腻,色泽纯正,明亮清澈,具有水晶般的透明度。它通常是由淡蓝色与红色,黄色,白色,绿色,紫色和深蓝色釉。从明代宣德晚期开始,釉色略显灰暗,光泽度下降。在这个时期,除了浅蓝色,景泰蓝的颜色被广泛使用。万历年间,出现了浅蓝、白色等中间色。珐琅彩釉增多,出现了赭石、豆青、翠绿色等新品种的彩釉。
清代的搪瓷釉种类繁多,用的彩釉有几十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不透明的。
珐琅彩釉的另一个特点是表面砂眼,这是由于硼酸盐含量过高,在烧制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而造成的。工匠们常用“蜡修”的方法来补救,即在石蜡中加入调色剂制成彩色蜡,填充沙眼。到了乾隆时期,通过改进技术,沙眼现象才得以消除。
景泰蓝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景泰蓝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那些仿似是而非的景泰蓝赝品,无论是材质,质地,还是艺术风格,都比不上明清的景泰蓝。只要熟悉明清时期的制作、材料、艺术风格,一眼就能判断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