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玉的个人经历
李幼渔65438-0954出生于湖南岳阳县的一个书香世家。这是一个风水宝地,与陶瓷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唐朝,岳阳就以岳州窑制造的陶瓷而闻名。“7501”主席瓷研制出来的时候,湖南醴陵的产品和景德镇一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李幼玉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他的父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他曾在私立学校学习。在回忆自己热爱艺术的起因时,李幼瑜说:“那时候我喜欢画画,本能地喜欢画山水和荷花。”初中时,12岁的李幼玉被村里人称为小画家。1973高中毕业的时候,小画家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了。李幼玉当上了徐市镇文化站长,帮助农民作画,参加县里的各种农民画展,进一步增加了他对画家的认同感。
此时的李幼玉深受岳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化的影响。因为屈原和范仲淹,岳阳文化有一种上下求索、忧国忧民的情怀。若干年后,当李幼玉站出来为中国陶瓷的耻辱辩护时,他说,正是这种文化基因起了作用。
学习之道
65438-0975,李幼玉被推荐到湖南轻工学院(现湖南工业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开始正式的美术学习。在此期间,他开始向国画大师李天羽、田世光学习中国画,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65438-0977,李幼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于陶瓷系。因此,他能够向中国和中国工艺美术界最著名的一批艺术家学习——吴冠中、于志珍、白雪石、庞薰琹等等。在基础课程阶段,李幼玉的目标依然是成为国画大师。他夜以继日地致力于绘画,就像着了魔一样。逢年过节,他就在故宫等地临摹名画或外出写生。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李幼玉的一生。1978年冬,被誉为日本绘画大师的东山凯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因为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学生们更是刮目相看。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张定对他的同学说:“东山魁夷的画很好。他吸收了我们中国国画的很多精华。但是,你不能趴下,你要站起来看,你有信心在未来超越他!”
老院长的这番话对李幼玉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一直深埋在心底。因此,他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向前人学习,但不迷信权威;继承传统,但不为传统所累;吸收外来文化,但绝不简单模仿——对自己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大学三年级开始陶瓷专业课。这是李幼玉接触陶瓷的开始。在此之前,陶瓷对他来说只是锅碗瓢盆,没有什么感觉。幸运的是,在他第一次接触陶瓷的时候,他有幸成为了一批中国陶瓷领军人物的弟子。造型大师杨永善、装饰大师陈若菊、设计大师张守智、陶瓷史大师叶哲民等国内最权威的陶瓷大师都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当时正是这些大师奠定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坚实基础。
陶瓷班,是李幼玉转行做陶瓷大师梦想的开始。瓷器是中国的独特发明,有着3000年的辉煌历史。白瓷作为主流瓷器,也发展了1500年。在瓷器领域,我们的祖先以创造的智慧、超前的意识、领先的技术和无与伦比的技艺,烧制出了无数精美的瓷器,影响了全世界。
李幼玉越来越感受到陶瓷的魅力。他开始爱上陶瓷。一个新的梦想开始在他心中悄然滋长——成为陶瓷大师,把我们的陶瓷事业发扬光大。他逐渐投身于陶瓷业。
十年铸造陶瓷灵魂。
198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的李幼玉,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人民币设计工作。在此期间,李幼玉临摹了法国、俄罗斯等国的高级铸币的图案和浮雕,为他的浮雕艺术奠定了基础,1983年底,李幼玉终于如愿再次踏上了陶瓷艺术的征程。他来上海负责筹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和陶瓷研究所,并担任陶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形象思维和审美升华的结晶,包括设计、选材、工艺、烧制等几十道工序。制瓷技艺从低级发展到高级,靠的是科学技术和创意艺术的结合,用行话来说,陶瓷要过72道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群人合作的结果。要精通陶瓷,必须精通设计、造型、绘画、装饰等艺术,以及材料、成型、烧制等技术和工艺。作为学科带头人,李幼玉带领大家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要掌握和理解陶瓷的精髓,除了天赋,还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1983到1993,李幼玉对中国历史上官窑的工艺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无数次实践陶瓷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李幼玉找来老师的讲义和当时能收集到的所有关于陶瓷的资料,慢慢咀嚼。
此时,李幼玉已经开始担心中国陶瓷了。虽然中国的窑火延续了几千年,但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陶瓷大国,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陶瓷产自中国。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的陶瓷一直在走下坡路,越来越差。制作粗糙,一味仿古,缺乏创意,产量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却被排除在世界陶瓷强国之外。然而,一些外国皇家瓷厂仍在学习中国陶瓷的传统手工操作方法,但他们的产品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幼玉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制作技艺也有了很快的提升。他们生产的陶瓷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研究所每年为学校创收超过654.38+00万元。
65438-0989年,李有渔被派往大阪艺术大学作为交流教授教授中国陶瓷。一周两节课后,他会继续学习,有时间就去参观。他参观了日本所有的陶瓷产地。古代日本受中国陶瓷的影响,在充分继承了中国传统制瓷技术后,现在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大和民族特色,挤进了现代世界陶瓷强国的行列。
作为一名中国陶瓷专业的年轻学者,他无论在哪里都受到日本同行的尊重。他在谈到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时,也是慷慨激昂,信心满满;但谈到现代陶瓷,他不禁感到恐惧和深深的羞愧。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拍卖行的瓷器拍卖都创下了纪录价格,而且都是中国瓷器。在日本,他还看到了被日本视为国宝、每年只公开展出几天的《瑶边天目》。这个瓷碗,宋代吉州窑出品,能闪微弱的光。光为什么会产生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同时,在访日期间,他看到了中国当代陶瓷的差距。当代世界级名牌瓷器不再产自中国,而是产自德国、英国和日本。中国的瓷器在国外只能在普通商场、超市甚至地摊上便宜卖,而且大部分都是贴牌产品。
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讲学期间,发生了一件深深震撼和刺激李幼瑜的事。
当时,为了研究日本陶瓷,李幼玉拜访了日本陶瓷界的权威人士。在拜访了日本陶瓷考古学家滕刚一会儿后,李幼玉以日本礼仪向这位长者敬礼,但这位大师面无表情,一动也不动。然后,他用非常傲慢的语气告诉李幼玉:“你说的中国陶瓷史,最早是我们日本人写的。”
这让李幼玉当场感到非常羞愧和震惊。虽然深感震惊,但李幼玉平静地告诉滕刚:“中国陶瓷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陶瓷的历史被改写了。你会看到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陶瓷史。”
李幼渔在拜访日本现代陶艺的鼻祖山田广广时,遇到了更尴尬的问题。山田问李幼玉:“你们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非常辉煌,但为什么你们现代的陶瓷却越来越差?”这是一个让李幼玉窒息的问题。忍住内心的悲伤,他坚定地回答:“历史原因很多,但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传统很深厚,陶瓷的传统工艺还在。中国的陶瓷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会让中国的陶瓷再次繁荣起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虽然让李幼玉很尴尬,但是让他看到了我们陶瓷教育的缺陷。有一天,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李幼玉,被学生们要求现场演示中国画。当时李幼玉看到学生们能打得很好,知道自己技术不如别人,就找各种理由拒绝。但学生们只是拖着他去拉。无法拒绝的他向同学展示如何手工制作茶壶,这是他的强项,最后还是忍住了。事后,他对同学说:“画板在中国是工人干的活,教授不画板。”日本学生很奇怪。在日本,教授画空白是一流的。李幼玉意识到这是我们陶瓷教育的缺陷,教育方式必须改变。后来,他自己开发了一整套陶瓷工艺品。他说这应该是对一个陶瓷艺术家最基本的要求,但却被我们忽略了。
日本的这一切深深触动了一个中国陶瓷人的心。李幼玉开始深入思考振兴中国陶瓷的问题,内心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积蓄着巨大的能量。
李幼玉回忆那段心路历程时说:“我是湖南人。我性格上有个特点,就是不服输,有一股倔强的骡子精神。我要的是超越你,不被你看不起。我们必须努力工作,有所作为。”
讲座结束后,日本人想尽办法用高薪留住他,但李幼玉不为所动。回国后,他重游了醴陵、景德镇、宜兴、石湾、潮州等中国几大产区。在重新审视和调查了中国陶瓷的现状后,他做出了一个让其他人震惊的决定。
1993年8月,李幼玉辞去上海大学教授职务,开始了他振兴中国陶瓷的不懈追求。
跨越三千年。
李幼玉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陶瓷研究所——上海汉光陶瓷研究所,竖起了振兴中国陶瓷的“汉光”大旗。“汉”是指中国,中国瓷器诞生于汉代。“光”意为重振雄风,发扬光大,普照天下。他决定用余生来实现这个目标。
李幼玉分析,中国陶瓷在近代的落后是暂时的,世界知名品牌,如德国的梅森、罗森塔尔等,实际上并没有赶上中国历史上的陶瓷技术。中国的精细制瓷传统还在。在手工技术上,中国还是世界第一,落后的只是观念和落后观念衍生出来的陶瓷产品。
经过深入思考,李幼玉认为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超越它。他想创造出一件在工艺、材料、原材料、造型和装饰风格上不同于历史上中国瓷器的精品。他说,那些可量化的标准必须是前所未有的。他的追随者说,我们都相信他独特的潜力和梦想,他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以及他湖南人特有的顽强的干劲。
1993年秋,李幼玉在上海城乡结合部的龙华地区某中学租了一间平房,做了两个烧陶瓷的窑。他和他的同伴们像一群虔诚的炼金术士一样,靠着两个火炉开始了无数的实验。
没有资金和设备,李幼玉只能选择成本最低的R&D。但资金对李幼玉来说还是个问题。研究所成立前,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默默为宜兴紫砂厂做了两年顾问,积攒了一点钱,但不到一年就用完了。为了研究经费,李幼玉不得不在开发汉光瓷器的同时,为别人做咨询、讲课、设计。
为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李幼玉再次回到各大陶瓷产区,解读历代官窑,走访民间艺人,挖掘瓷器艺术的精髓。
李幼玉和他的创作团队以“7501”主席瓷为蓝本进行研究超越。“7501”据说不是官窑,但比官窑好,是中国制瓷工艺技术的顶级水平。他认为“7501”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打破了历史的常规,具有独创性,而中国陶瓷的出路在于超越前人。李幼玉从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拿到了“7501”的残片和史料。经理化分析,发现“7501”瓷的冷热膨胀系数有缺陷。李幼瑜试图在材料、工艺、造型、装修、设计上超越“7501”。
另一方面,为了超越世界顶级品牌,李幼玉跑遍了国外久负盛名的皇家瓷厂和陶瓷产区,潜心研究他们的长处,购买他们的瓷器进行解剖,寻找突破口。
材料是瓷器的基础。为了找到高质量的高岭土,他和所有的研究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寻找矿产。在国内考察了上百个矿区,历时三年终于研发出最优质的原料和原汁原味的6元配方。
65438年至0995年,李幼玉和同伴创办了上海汉光陶瓷制造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一家乡镇企业废弃的陶瓷厂。这家陶瓷厂位于离上海50公里的吴桥镇。虽然这里交通不便,但它最大的优点是非常安静。汉光瓷器的发展被搬到了这个地方,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拉开了一场持久战的序幕。
随后,李幼玉组建了一支精英制作团队,设计了汉光瓷器独特的工艺流程,在每个主要工序集中了一批从业10年以上的同行业最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些人都很熟练,已经成为他们工作中的专家。但为了实现超越,李幼玉要求他们加强工艺技术的训练,把每一道工序单独列为研究课题,探索各种方法,穷尽每道工序的终极可能。
李幼瑜强调:“我的原则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为了质量,我会不择手段。开矿、选料、除铁、制泥、拉坯、制坯、成型、上漆,都是手工完成,做到极致,就是成本我做不到更好。”
经过五年的潜心研发,李幼玉揭开了汉光瓷的面纱,直到确认各项指标和工艺都领先于世界陶瓷。这五年间,李幼玉没有卖出一件瓷器。
有志者事竟成。1999三月,苛求每一个环节,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李幼玉终于“炼制”成了被国内老爷爷认为一举超越以往所有官窑和世界顶级品牌的“汉光瓷”。
至此,大师出山,岸边兴风作浪,一步跨越三千年,汉光瓷诞生,工艺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