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的设计
●让每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求知的火花,让它永远燃烧。
什么是历史?天地,日月,都是无声的;青山河,绵延世代;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是花与叶不相逢的忧伤。但是,她能把枯燥的名字、数字、日期,变成对过去的具体理解。
学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在她看来,不仅要铭记过去,更要以史为鉴。因此,她的历史课始终具有浓厚的人文气质,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以人为本,从人的境界、情操、意志、责任感等精神纬度来界定目标。
历史老师只是老师吗?她用自己出色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反驳了这一点。多年来,她不仅多次获得市级以上论文,还积极申请成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一五”期间重点资助项目的负责人,能够在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她是一位在教学界保持独立思想的老师,对学生和同龄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张如华)
历史教学中总有一种遗憾:只是远远地看历史,会经历更多的沧桑。置身事外与我们无关。我们对谁满意?和谁?历史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它直指人的思想和心灵深处,直接影响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历史教学的传统目标(教学目的)也提出了“思想教育”的目标,但“思想教育”始终被认为是服务于认知和学习的,是依附于认知的。“知识情结”有时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历史老师在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把握和定位时,仍然执着于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06年启动。在这一轮改革中,对教育价值标准的理解,既不是传统的“知识”,也不是曾经流行的“能力”,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说明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因此,我认为有必要用新课程理念设计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目标,真正实现历史教育功能核心价值的回归。
一、设计原则
1.全面育人。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三维目标”构建了一个全面教育的框架。这种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价值取向,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新课程的目标,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必须排除知识化和入学化的影响,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2.尊重差异。
尊重差异,并不是根据差异来补缺,齐头并进,或者只关心两端而忽略中间。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客观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这个差异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重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决定教育策略时,摒弃只关注成绩的短视的短期行为。要让学生获得方法,获得能力,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4.组合渗透。
2006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在这次新课改中,“三维目标”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亮点。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些目标。“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技能”是三维目标的起点,类似于“双基”。它强调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这是传统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实施“三维目标”的重点。“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过程、掌握方法,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中“人本主义”的体现,强调人的意志和道德的培养,重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个一维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前两个维度的落实,也促进了前两个维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理解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绪,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掌握“带走的能力”。因此,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必须在“结合与渗透”上下功夫。
二、如何设定情感教育的目标
首先,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就新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而言,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要体现在经过过滤和升华的人类高级社会情感上,可分为道德感、理性感、爱国感、美感四大类,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若干细节,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根据这种分类,教师在深入学习每一章每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制定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比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时,用余光中的《乡愁》导入,用小提琴《乡愁》营造气氛,朗诵乡愁。同时介绍了余先生的经历:余先生出生于南京,1947加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随父母离开内地前往香港。
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亲情、乡愁、爱国之情,并从背景中引申出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期待。
完成教学任务后,演奏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爱国主义在音乐中得到阐释:爱国主义源于人民群众对家乡、民族、祖国的深厚感情,并逐渐升华为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
本节内容在设计时要注重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主要是鼓励学生热爱祖国,期盼祖国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努力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其次,确定学生情感目标的内化水平。情感目标是指对认知内容的体验的内化水平,即从内心体验到行为规范形成的不断变化过程。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通过研究表明,情绪内化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按照不同心理层次安排的连续体,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人格。这五个层次紧密相连,循序渐进。布鲁姆等人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简单的意识开始,经过一定的动态阶段,最终达到对一个人行为的控制。”根据布鲁姆的研究,情感教学可以检测和评价学生在掌握和运用某一历史知识点时的情感内化目标水平。
比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皇帝》(高中历史第四选修课)时,我设定了以下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感受康熙的优秀品质,通过介绍康熙在青年时代和不同执政阶段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认识到人在年轻时经历过一些挫折,这是未来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最后,师生们吟诵了孟子《高姿侠》中一段众所周知的中学生的话:“故天将降其身于斯人,故必先苦其心,劳其筋骨,饿其身,空其身,乱其行,故忍耐一度有益。”在这个过程中达成共识。循序渐进,形成师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要顺利实现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目标,必须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在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科学情境中,教育学生把个人生活、人格和价值与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统一起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我主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习是有用的,同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我推荐的书
《与老师的对话》,赞科夫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情感教育大纲》,朱小蔓著,南京出版社。
《情感教学心理学》,陆,,上海教育出版社。
《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夏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