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珍惜传统廉政文化,编辑新书《乾隆与玉》,一部乾隆皇帝拒腐防变的中国历史廉政文化著作。
胡琦简介摘要:晨报截至目前,唯一一部完整、详细、全面、真实的关于乾隆皇帝与玉生平的著作《乾隆与玉》正式出版。本书取材于清朝乾隆年间一系列与玉有关的真实事件,除了介绍清朝的玉文化外,还讲述了很多清朝的廉政事件和案例。本书以丰富的档案材料为基础,是一部系统研究传统反腐的力作。
事实上,清朝皇帝非常重视反腐。顺治元年(1644),规定“凡犯罪之官,皆应惩治”,顺治八年(1651),又规定“首先要惩治贪污”。顺治12 (1655)颁布法令:“今后,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贪官,凡受贿12笔以上的,不论是否枉法,一律依法定罪。”
清代反腐特别重视法制建设。《大清律例》47卷436条,对贪官斩首流放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按照清朝的法律,大臣善于选官(即用人腐败)。“臣若擅用人,必斩之。”此外,“臣之亲属,非经特别指示,不得授官职,违者亦有罪。”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的廉政文化
经过十年的努力,《乾隆与玉》终于正式出版。
作为唯一一部完整、详细、全面、真实的关于乾隆皇帝生平和玉器的学术著作,《清代廉政文化概论》令人耳目一新,纠正了许多误解。
清朝丁以后长期高度重视反腐,既有制度周密、执法严格等成功经验,也有“保持银行清廉”等失败教训。总结这段历史,借鉴优秀的廉政文化,对现代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此,北京晨报专门采访了该书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李宏伟。
是写出来的,写出来就是为了反腐。
这本书的初衷是写玉文化的。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玉文化的高峰期,即战国乾隆时期、西汉时期和清朝时期。对于后者,有一些论文,但很少有专著。我花了65,438+00年,想把乾隆和玉的故事说清楚。从专业角度来说,之前的介绍比较零散,我的书比较全面。
写玉文化,离不开那些与玉有关的案件,离不开清代的廉政文化。在过去,历史学家很少关注这一点。在大家的印象中,清朝的官员极其腐败,不可救药,从而忽视了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很多好的东西都被抛弃了。
清朝反腐取得成效
事实上,清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反腐。顺治元年(1644),规定“凡犯罪之官,应立即惩处”,顺治八年(1651),又规定“首先要惩治贪污”。顺治12 (1655)颁布法令:“今后,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贪官,凡受贿12笔以上的,不论是否枉法,一律依法定罪。”
清代反腐特别重视法制建设。《大清律例》47卷436条,对贪官斩首流放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按照清朝的法律,大臣善于选官(即用人腐败)。“臣若擅用人,必斩之。”此外,“臣之亲属,非经特别指示,不得授官职,违者亦有罪。”
防止轻微延误,体现法律尊严
清朝不仅严厉打击直接腐败,而且严密防范腐败苗头。
比如,下级称赞上级的“善政”,《大清律例》规定,有这种行为“就是汉奸,要问(审问)穷人了解来历,犯人要斩首,妻子要做奴隶,财物要入仕。若在知,则同罪;不知道,不坐。”
再比如玩事的宦官,一直是腐败的“重灾区”。所以顺治设立了三条铁证,干涉国家大事和内外事务的宦官将在年内处死,而“与侍从相交”的官员将被斩首,妻子将被安置两千里。
法律严格周到,谁能怕?
再好的牌匾,也要有钉子挂。
有好的法律,也严格执行,清朝皇帝对此非常重视。
比如高普,他家三代都是当官的,姑姑是乾隆的贵妃,但是他走私玉石被判有罪之后,乾隆马上就把他处决了。
再比如和田的领袖大臣贺峰,他曾经私下卖贡玉修衙门。建筑不大,但刑部提出不追究。然而,甘龙被判“斩首示众”,因为他卖玉的时候不玩。入狱两年多,父亲去世,妻子改嫁。他的哥哥德保是法务部的官员,但他不敢向任何人说情,随身带着。得知此事后,甘龙很感动,释放了德丰,但出狱后不久就病死了。
整体而言,清代官场并没有后人理解的那么不堪,甚至比后来的一些时期还要好,出现了林则徐、邓世昌等名臣。
影视剧带来历史虚无主义。
为什么后人对清朝官场评价很差?这和现在一些影视剧的不负责有关。
我们长期以来强调影视作品的宣传作用,有时过于意识形态化,比如当年反映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在今天未必公允。相反,一些真正优秀的历史文化并没有被宣传,以为只要是封建的,就必然腐朽。有这样的偏见,谁敢说话?
当然,再严格的制度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腐败。清朝确实出现了小沈阳等贪官,但据说他贪污了上亿两白银,家里藏的玉也比宫里的好,不过太多了。小沈阳的垮台主要是一场权力斗争,而不是对腐败的惩罚。小沈阳出身低微,后来被封了“黄带”(宗室地位在太子以下),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小沈阳不喜欢玉。他刚被抢的时候,记录上只有几百万两。
清帝“走了正道”
现在的电视剧都喜欢夸大皇室的奢华。事实上,清朝皇帝更重视经济。乾隆虽嗜玉,但反对镂空等浪费的人工装饰。皇家瓷器中的次品直接卖给了老百姓。大臣建议销毁它们,因为有五爪龙和亮黄色,这是皇室的象征。乾隆说,五爪龙在民间已经存在很久了,明黄色的器皿可以收回来赏赐官员。
到了嘉庆,他认为玉“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下令减少朝贡。途中丢弃了许多八角,天一亮,他就下令停止朝贡。
清朝入关时人口只有几十万,却能稳定政权276年。其廉政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清亲王六岁开始读圣贤书,坚持正道。
第二,心胸宽广。以皇太极为例,他在与洪承畴等人作战时损失惨重,但后来他以大局为重,赦免了明军所有败兵,树立了好榜样。
倡导诚信,首先要洁身自好。
反腐倡廉的关键是做好自己。
首先,皇帝要以身作则。1761年,乾隆下江南,看到扬州宫翻修,大为不悦。地方官员辩称费用是商人捐的,乾隆更生气,说:“商人也是我的儿子,我对不起百姓,却为商人累?”
第二,重视惠民政府。既办实事,又防“豆腐渣工程”。
第三,反对官场上的形式主义,苏州织造海宝照例在奏折中讴歌圣人,乾隆批评:“我所作所为,实非得失。在听取后人的公论时,尤其不是恭维。”
第四,重视教育和学习。清廷也有学习制度,邀请国子监官员讲学。他们享受特殊待遇。他们见皇帝,只用了两跪六叩,而不是普通官员的三跪九叩。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历史丰富生动,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清朝就采取了“守清行”的制度,但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后人鼓吹“高薪养廉”,说明未能以史为鉴。
清政府注重打击腐败,但不注重克制骄傲。结果,它在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前失去了机会。这告诫后人,国家再强大,也要保持谦卑。美国几年前高喊“重返亚洲”,引发多国焦虑。今天不是改成“亚洲再平衡”了吗?
清朝反腐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而不是区分法制、制度、政策。后者不能用来取代前者。靠下一个通知,下一个禁令,不容易有结果,但还是要靠法律。
/文晨报2065 438+2003年4月30日
这是根据清宫档案史料写的一本关于乾隆皇帝和玉的书。看似乏善可陈,却是一段被世人遗忘已久,蒙着厚厚历史尘埃的真实往事。
档案不仅要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服务,还要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档案馆服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创造符合时代发展、传播广泛、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特色文化产品。
出于对玉器收藏和鉴定的热爱,我决定以很久以前清朝的历史档案为基础,以民间流传的各种“真实”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写一本关于乾隆皇帝和玉器的书。2003年开始构思收集资料,2007年开始写作。其间因工作原因断断续续,六年才完成。加上准备时间,前后用了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本书不拘泥于乾隆皇帝与玉的旧情旧事,而是想向读者展示一个封建帝王在治国理政、兴邦富民、整顿吏治、和谐社会的多彩人生。同时,讲述一个王与玉的故事,揭示社会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哲理与感悟,揭露人们深藏于内心的自然本性与本能,也是本书的一个写作目的。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我的好朋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杨震研究员的指导,以及梁华靖先生的帮助。我要感谢你们所有人。
作者李宏伟于2013年2月26日出生于北京。
总策划:中国扇面艺术学会常务副会长李辉,中国扇面艺术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学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名誉馆员梁华靖,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葛宇,中国扇面艺术学会理事胡琦、苏北、朴成日、于立新、艾辛乔罗·赵睿、朱明、董玉荣、刘鑫。
由伟大的文化使者北京亮华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伟大的文化使者北京司马孟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