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辉煌成就,欢迎历史事件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背景之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然而,现在实现的小康社会仍然是一个低水平、不完整和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城乡差别、区域发展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2003年春非典的爆发和抗击非典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发展问题。

第二个背景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的全面深入总结。

第三个背景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力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和动力巨大,同时也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此时,党中央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四个背景是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时,往往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时期。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发展的概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吸收有益的成果并运用于实践。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

去年,中国经济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困难。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很多企业非常困难,订单突然减少,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的甚至破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很多工人失业,大量农民工返乡。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坚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按照手快、拳头重、措施准、工作实的要求,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

*陆续制定和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既缓解了企业的短期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等政策措施,以及汽车、住房等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刺激投资和消费;

*实施政策,如更换旧电器和汽车,以刺激消费;

*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规划,培育新的增长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财政形势恶化、收支矛盾突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很可能达不到预算的严重情况,及时采取调整烟草税等特殊措施,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为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