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

自唐代以来,官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贡品,二是指官厂。唐朝到元朝(八世纪到十四世纪),官窑贡品多,官厂少。形式是“官烧监民”,烧出来的瓷器是“千里挑一,百里挑一”,呈献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称为贡瓷和官窑。当时唐朝的产瓷区有个管事。比如唐景隆初期(公元707~709年),褚遂良是新平(景德镇)的管事,他奉命监督烧供墓用的祭祀器皿。在宋代,设立了一个监督,如在太平兴国(公元976-983年)期间,赵被派往监督越州窑事务。元代设局,促进陶监,后改为总管。“景德年制”和“蜀府”风格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和“蜀府窑”。

官窑名称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广义上是区别于民窑,由政府专门经营,产品由朝廷专卖的瓷窑。在宋代瓷器中,官窑是一种专名,指北宋、南宋时期都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的宫廷烧制的青瓷,所以也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是北宋官窑,后者是南宋官窑。

官窑建于大观、政和年间的汴梁。青瓷釉面晶莹,有裂纹或冰状,其特点是粉青紫。

宋朝南迁,在凤凰山脚下设官窑,又称秀内寺官窑或内窑。郊坛下的官窑,器形甚多,器大,器径一尺多。

从1128年忽必烈在元世祖设立“浮梁磁局”到20世纪清朝覆灭,景德镇是元明清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官窑制度延续了632年,因而江西景德镇烧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因此,景德镇地下埋藏着大量的古碎瓷,成为中国门类最全、年代最可靠、资料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北宋官窑又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汴京附近设窑烧制宫廷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负杂志》记载,宋(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25)都城在自己的窑中烧制,称之为‘官窑’,南宋叶在其《元斋璧》中写道。当时的首都是汴京(今开封)。由于宋代汴京遗址已经沉入地下,到目前为止,北宋官窑遗址还没有发掘出来,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资料和充分的文献支持。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究竟位于何处,仍然众说纷纭。一般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北宋官窑是汝窑;第二种学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北宋官窑为汴京官窑,与南宋修内寺官窑先后存在。南宋顾《负窘杂记》记载:“御窑为宋(宣和、政和,即公元11 ~ 11125)都城所建。”在明代,物是珍珠,而刘浏青继承了这一理论。当时的都城是汴京(今河南开封),由于宋代的汴京遗址已经沉入地下,至今没有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资料和充分的文献支持。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究竟位于何处,仍然众说纷纭。一般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北宋官窑是汝窑;第二种学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北宋官窑为汴京官窑,与南宋修内寺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比较多。

北宋传世品少,形制、质量、工艺与汝窑有相通之处。器皿多为仿古,主要是碗、瓶、洗等。胎体较厚,胎骨呈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为浅蓝、粉蓝、月光白等。,而且温雅的珐琅彩光亮润泽,尤以釉面大裂纹著称,与南宋官窑、汝窑、龙泉窑的瓷器有所区别。底部有指甲烧痕,有“紫口铁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