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建立

元朝建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的许多蒙古部落,原来都是金朝的藩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开始壮大,逐渐脱离了金朝的统治。金台和四年(1204),蒙古首领铁木真通过残酷的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的蒙古各部落。太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在漠北建立政权,国号“叶克蒙古鲁勒斯”,即大蒙古帝国。大蒙古建立后,发动征服战争,扩张领土。1217年,灭西辽,1219,攻伏尔加河流域。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死于对西夏的远征。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的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程,战争中蒙古军队对敌人采取了残酷野蛮的政策。大量敢于勇敢抵抗的地区在破城后遭到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洗劫和破坏。战争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人口和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庞大帝国,影响力极其繁荣。基本实现了世界统一、世界大同的格局,对后世影响很大。

元朝的建立

蒙古帝国可汗芒戈于1259年卒于四川,享年52岁。他的四哥忽必烈和七哥阿里巴巴兄弟开始争夺大汗的位置。1260年3月,阿里布格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格尔召开的“呼里勒台”会议上,在阿祖台王等大多数蒙古东正教派别的支持下通过。与此同时,忽必烈在与南宋媾和后回到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官和部分蒙古国王的支持下自称可汗。1260年4月,忽必烈建立中书省,掌管国事。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圣旨”法令,建立元朝统一。由于忽必烈在中原举行自组装,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可汗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投降,忽必烈才被封为雕像。但他“实行汉法”的想法引起了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加入忽必烈汗国。结果其他几个蒙古汗国敌对,忽必烈政权只包括“中国”(不完全是今天意义上的中国)和蒙古高原地区,蒙古帝国从此不复存在。

元朝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颁布了《建国诏书》,取《易经》中“大干袁”之意,正式将建国命名为“袁”。这是蒙古帝国政权从世界范围的大一统帝国转变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蒙古政权在中原地区进行掠夺性统治,中原地区只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只是在忽必烈时期才转变为以中国为主要占领地区的王朝,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出现“元”的名称,所以“大元”的建立要从这里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的策划下,建在中原都城(今北京)。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了6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卢秀福背着9岁的皇帝赵敏投海自尽,中国(南宋)灭亡。

之后元军进攻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日本,其中以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一般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队”)是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然而,最新的科学发现否定了这个理由。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最近发表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朝鲜人民故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差的船只,是忽必烈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编辑此段]科学与文化

元朝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文学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的地位,数学和医学也在世界先进之列。科学家郭守敬在1276年修订了新历法,历时四年,制定出计时历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他还担任水监,负责修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后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以及济州河、汇通河等其他几项重大工程,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戏剧和小说创作蓬勃发展,涌现出关汉卿等一批优秀剧作家。元曲已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与唐诗宋词并称。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碰撞,激起了无数灿烂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元朝是指1206年至1368年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中国的朝代序列中,虽然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它推动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进程。

13世纪初,蒙古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先后消灭了西夏、西辽、金朝、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中国多民族文化共存得到进一步肯定。春秋以来,中原地区形成的“夏邑”理论强调“尊夏邑”、“变夏邑”的思想,形成了各民族平等交流的障碍。比如在史学界很有影响的“正闰”论,主张“四夷不可正统”,把北方民族放入中原政权,与“贼”“篡”并列,放入非正统序列,实际上是排斥其他民族的政治文化。由于元朝也属于中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需要试图扭转这种传统观念,以确立其地位的合法性。在编撰辽宋金史时,三大历史都城的行政长官、中书右丞相不遗余力地排人意见,“武断地说,‘三国各为正统,各与其爵位有关’。”然后讨论者休息。此举结束了辽朝灭亡后长达200多年的“正统”之争,同时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概括的:“这一决定确定了对三史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符合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和辽金宋三代互不相关的历史情况,所以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它加速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文化政策给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现象。蒙古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诞生。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元朝政府官员的民族构成是最复杂的。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多民族语言的朝代。《辽史》、《宋史》、《金史》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史书,由多民族史家编撰。它们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由一个官员为三个朝代编辑的著作,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被翻译成蒙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教授儒家文化的学校。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经中央政府批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子部和回国子部,蒙古、契丹、女真、色目人中涌现出一大批中国作家。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传播,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各民族的交融也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合到蒙古、汉族等周边民族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回族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对于元代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多立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

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历史上出现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国文化多元的现实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大一统的环境中成为现实。兼容并包的务实文化政策促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

与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相比,蒙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兼容并包,二是“不重虚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代的文化环境呈现出兼容并包、实用主义的特点。

蒙元两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朝代;它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朝代之一,至今未发现元代人因言论而遭不幸的案例。据统计,元代的文化禁令只有明清的十分之几。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朝代。当时世界各大宗教都在中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大概是当时欧亚大陆特有的文化现象。

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戏剧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如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有学者认为,元曲在元代的诞生和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放宽,“使社会思想摆脱了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到了元代,孔子被封为“大成圣公王”,使他的名声达到了无界的程度。孟子等著名儒生也获得过崇高的称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保护知识分子的“儒者”阶层,“愿为徒者免于各种杂务”。元代的民众教育超过前代,书院达400多所,州县学校最多时达24400多所。关于元代儒家文化的发展,陈垣先生评价如下:“论元不过百年。.....如果以汉高、唐太宗为起点,以汉唐百年为终点,以清世祖之论为终点,以20年前的乾隆为终点,不考虑20年后的乾隆,汉唐清代的学术繁荣将超越元代!”

务实精神促进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有更迫切的发展要求。因此,与宋朝相比,元朝的务实文化精神是非常显著的。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主张“应天者诚,救民者实”,强调“务要实,不可虚言”。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科举空,我不取”,废除科举制度,强调人才选拔,而不是简单的“以文取胜”;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大型天文观测活动,使中国在许多天文领域(如黄道角、星数、历法等科学数据)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地理方面,《大元统一志》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志,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官方志。元代编纂的地方志有160种,多于宋代。元朝政府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源头的实地考察。在农业技术和农学普及方面,南北农作物广泛交流,各地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取长补短。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许多农作物得到推广。政府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推广。农业部编辑的《农桑提要》是我国古代政府为指导全国农业生产而编纂的最早的综合性农业书籍。陆明山的《农事提要》和桑葚的《衣食》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书,王镇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民族农业的农书。在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元代又发明了金属活字、轮排字和彩印。此外,元政权还十分重视医药、造船、制陶和水利。到了元代,中医大发展,金元时期出现了四大学派,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和波斯的密切频繁的交流,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和中医知识的广泛传播,也将当时领先的阿拉伯和波斯医学经典带到中国并翻译成中文。阿拉伯芳香挥发物、滴鼻剂、酒露、油和糖浆已被广泛使用。在元朝的秘书监中,保存了许多阿拉伯医学和药学著作。此时,中国的传统医学已经深受这些外国医学的影响。特别是中医扩大了“中医”的内涵,大量吸收和使用了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的“海药”。元政府在太医院下设专门的广惠部,负责回族的医疗事务。公元1291年,在大都和商都建立了惠惠医学医院。著名的“惠惠药方”也是在元朝时从伊斯兰国家传过来的。此外,元朝末年,杭州的穆斯林开始设立更正规的医院来救治中国人。元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巅峰,也是中国数学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始于元朝。这些美妙的图形是元朝时来自中国的穆斯林的礼物。1957年,在xi安溪元代王宓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五块铸有阿拉伯数字的铁块,其中四块夹在两块雕刻整齐的方石之间。经研究,这是一个有六六个阿拉伯数字的魔方,纵横斜三个方向的数字之和为“111”。

元代的中国,医学和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和药学知识的内容。

《惠惠方》(以下简称《方》)是我国大型综合性惠惠医学经典(作者不详)。它有36卷,在北京图书馆可以找到一些幸存的副本。该书多为中文书写,有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医学术语及中文音译。仅从这份目录的少量残迹就可以看出,《方剂学》是一部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医学经典,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和皮肤科。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学者从剩余部分推断,该方中约有6000 ~ 7000方,其价值相当于中国古代医书《外台秘笈》。

创造了中国封建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

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出现,使13世纪后的欧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中亚、西亚的许多前政权瞬间消失,欧洲的部分地区也被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毫无疑问,残酷的战争和暴力的社会动荡给欧洲和亚洲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征服战争以及随后蒙古政权的建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它打破了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壁垒。蒙古统治者鼓励贸易的开放政策和便捷安全的驿站交通,拉近了欧亚之间的距离,使各种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成为现实,缩短了欧亚大陆在文明进程中因发展不平衡和地理空间及人为封闭而产生的差距。交流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中国。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神秘被揭开,世界文明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蒙元王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朝代是唐朝和元朝。但如果从对外影响的范围、国家数量、国际地位来比较,唐朝和元朝是无法相比的。优惠的贸易政策,畅通的贸易路线,富饶的国家,美丽的传说,这些都让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商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成为国际化城市,泉州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贸港口。旅行者、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和工匠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据统计,这些人来自波斯、伊拉克、亚速海、李亢、叙利亚、摩洛哥、朝鲜、不丹、尼泊尔、德里苏丹国、波兰、匈牙利、俄罗斯公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家。回国后,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正是这些游记,让西方人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富裕的中国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学界普遍认为,凯尔·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创造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元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从海路抵达非洲海岸,陆路直达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和地区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历史上曾说“适者千里,在家;万里如一邻”。在大量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把足迹延伸到了西亚和西欧。人们对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多是亲身经历。比如王大元的《岛略》一书中,对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南海的史实“皆以身访,以目耳闻,传说之事不载”。书中记载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山川河流、气候物产、民风民俗、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这些大多是前人不知道的。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记》《北使笔记》《西使笔记》《镇腊风土笔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元代首都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

商都,又名上京、滦京,位于中原与漠北交界处。商都是蒙古元帝国继哈慈、林之后的第二个都城,也是标志着蒙古元帝国辉煌的历史名城。

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命其弟忽必烈掌管“汉漠南军务”。为了治理刑州、河南、陕西关中等地,忽必烈从漠北南迁至周桓、抚州,在滦河上游的冲击平原金连川广招天下名士,建立了“金连川幕府”,形成了宰相忽必烈在中原军事的人才库和智囊团。确立了崇尚懦弱的王道思想,复兴了“文志”以“奠定世界和平的基础”。

1256年,忽必烈命刘“在零陵以北滦河之孙筑堡、营宫”。北有龙岗,南有滦河,南有金莲川。开平市建于1259。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处于大汗位置,开平升为府衙,成为夏都,置中书省,任国务总理。1263年,开平府正式加为商都,设商都为总经理。当时北平叫燕京,1264改为中都,八年后改为大都。

商都是蒙元帝国鼎盛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忽必烈潜宗时期的疆域,是元朝帝王大业的发祥地。元世祖忽必烈继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之后,立即征服天下,下马统治臣民,立下汗马功劳。三代相继成为蒙元帝国的鼎盛时期。

大元帝国的六位皇帝先后在商都登上大汗宝座。元代中期以来,“南坡之变”、“两京之战”、“商都兵变”等宫廷斗争和流血冲突,证明了商都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

大元帝国广阔的疆域和稳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繁荣和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商都在中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许多外国使者、传教士、商人、游客等。都受到了上海元朝皇帝的接见,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王允《正殿物语》记载,统一二年(126t),法郎国(欧洲)使者赴开平见忽必烈,并“献花服万物...远道而来,回报以黄金和丝绸”。同年,朝鲜国王知望也派王子带领朝鲜总督李藏永等18人到惠平。庞德四年(1300),缅甸木莲市首领阿桑奇派其弟苏率91人代表团来华。元代召见苏。郑铮二年(1342),教皇使者马黎诺里一行到了商都,受到元顺帝的召见。

阿拉拉特、波斯、土耳其等国的商人经常来往,被称为“色目人商人”或“徽商”。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拉带着凯尔和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忽必烈汗的盛情款待。凯尔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受到忽必烈汗的高度重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详细描述了商都的宫殿、寺庙、宫廷礼仪和风俗习惯,向世界介绍了商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外国科学家也来到商都工作,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科学家扎姆阿拉丁受蒙哥汗的委托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元朝八年(1271),商都回归天文台,正式成立(又称北寺天文台)。忽必烈汗给了他元朝任命的第一个天文局长的称号。查先生发明了各种大型天文仪器,制作了“万年历”。前北四天文台副台长冯和著名科学家郭守敬都受到过针刺的影响。

上都城有许多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惠惠寺庙和孔庙。除了蒙古萨满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很活跃。佛道二辩影响深远。佛道之争是由朝廷组织分析的。两家相约:道士赢了,和尚就加冕为道士,和尚赢了,道士就剪发出家。第一次是在1255年,全真教教主李志昌被少林寺佛教代表傅宇驳倒。第二次1258”孟戈委托忽必烈在开平召集汉传佛教、道教代表进行第二次辩论。300多名佛教高僧、200多名道士、200多名达官贵人和儒生参加了辩论。吐蕃(吐蕃)人班祢衡和八思巴,作为掌管佛教的皇帝和克什米尔僧侣南无等宗教领袖,也参加了辩论。意见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争鸣,在朝野引起轰动。

商都作为蒙元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使用的语言很多。官方的蒙古语被广泛使用,它的文字包括吴伟和新词巴斯巴。有汉语、藏语和伊斯费薇(古伊朗波斯)语。

夫子庙和巴斯巴蒂寺都有很高的地位。怯懦,蒙古文字学,医学,天文学都蒸蒸日上。

元世祖忽必烈汗1260是上都的大汗宝座。这份即位上谕谈到了“文志”。“我的祖先创建了一个区,选举中有四个政党。武功鼎盛,文志缺五十余年。”中国统一的第二年(1261),世祖皇帝向全国发布圣旨,“玄圣寺及掌管书院有岁祭。它是在《新月》上映的。至元四年(1267),拨巨资重修孔庙。至顺二年(1331年)和

至元二年(1336),两次颁布诏令,给商都孔庙立碑。

哪里有寺庙,哪里就有学问。孔庙尊崇,儒学广传。中国文化的三大传统——懦弱、道、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懦夫思想的核心是“仁”,是崇尚道德的“仁”。道家以自然为法,“道即自然”,主张无为的自然主义,主张“天人合一”,佛家从“解脱”的坐标看待人生,信奉“无常苦”的价值判断,为人们提供解脱的途径和方法的精神支持。儒治天下,道治身,佛治心,儒活于世,道隐居,佛生于世。这三个学派在以下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一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二是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三是重视精神修养。儒释道思想的深入阐释,东西方各种宗教和学说的广泛发展,都说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中国文化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蒙元时期呈现出显著的文化性、多样性和广泛接受性特征,这与贯穿欧亚的辽阔疆域和文化视野以及多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是一致的。这样的历史条件是前所未有的。事实上,中国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令世人瞩目的是,在元朝近百年的发展中,文化艺术尤其是元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元杂剧在金元本和朱功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各种曲种和技法的发展成果,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著名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已经成仙了。《窦娥袁》、《西厢记》等一大批名作,在戏剧和文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现存作品约150种,成为人类戏剧和文学艺术的瑰宝。

诗歌、书法、绘画也有了较高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书法、绘画、诗歌大师。赵孟頫师从王羲之学习书法。圆而美,人称赵体。诗和画都很优秀。元好问是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有许多传世之作。蒙元文化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元时期,中国的疆域横跨欧亚广大地区,多民族的大一统局面,使得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广阔的内涵。中国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蒙古族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汇融合,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升的时空。商都作为元朝的夏都和蒙古可汗的发源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与大多数相比,商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故乡”。与大都相比,同为蒙古元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商都文化,更显示了蒙古文化的本来面目。这里有许多草原特色,如萨满教、优质太阳宴、马奶宴、白灵鸟歌舞、茶和牡丹。元世祖忽必烈在商都所在地金莲川设立幕府,为元朝的建立做了思想、文化、理论和人才上的准备。从36岁的总经理,努力十年,46岁(1260)登上商都大汗宝座。商都“控西北,东临三海,南控天下,大都市形势尤为沉重”。(《道学古志》卷十)商都靠近原蒙古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哈慈、林,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漠北蒙古氏族贵族,具有强大的联系力和控制力,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也成为蒙古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点,蒙古草原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地方,是元朝无可争议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商都文化是蒙古元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高度发展的蒙古文化,吸收了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作为元代的主流文化,它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强国,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也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