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有哪些故事?
1,伦敦苦难与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广州第一次起义失败后,辗转澳门、香港、日本、檀香山、旧金山、伦敦,被清政府使馆工作人员围困。幸运的是,他的导师康德利发动舆论救援才得以逃脱。
当时的伦敦是世界政治的中心,也是当时引领世界潮流的思想产生的地方。孙中山在这里稳定地生活了大约九个月。他在这里的政治研究和社会调查,升华了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更加完备和深化。
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说:“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从我们的所见所闻中学到了很多,直到那时我们才知道国家是繁荣的,民权是发达的...一劳永逸的方案是采用民生主义同时解决国籍和民权问题,三民主义的设想已经完成。”
三民主义的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孙中山综合研究潭岛、日、美、英、法的政治制度、社会和历史,结合诊断中国长期落后的症结,吸收和改造世界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政治制度的优点而产生的。
正如孙中山所说:“于之的中国革命,他的学说,继承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有关怀欧洲的学说,并以我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所成就...三民主义实在是一个融合古今学说的政治收获的结晶,顺应了世界的潮流。”
1905 165438+10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改组为《人民日报》,在东京正式出版。孙中山在其刊物中第一次公开阐述了三民主义:“...欧美的演变,那里有三个原则,即民族、民权和民生……”。
1906 12、孙中山在东京发表演讲《三民主义与中华民族前途》,正式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主张。从此以后,他的一切讲话都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毫无疑问,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理论中最光辉和最精华的部分。
2.会见张之洞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归来。有一次,他路过武昌巡抚府,想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条子让守门人进去。张之洞见纸条上写着“秀才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谁呀?”
服务员回答:“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高兴了,就在纸条上写道:“就凭三字贴,你敢叫白哥?”
守门人把纸条交给了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纸条上写道:“可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王者为荣。”
看门人又把纸条递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发出“啊”的一声,连忙说:“请!”
3.分清公私,拒绝亲属求职。
孙中山非常重视正义,主张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反对奢侈腐败。他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以人民利益为重,从不谋私利,反对裙带关系。
孙中山的大哥孙梅早年在美国檀香山经商,并数次捐出巨款帮助弟弟干革命,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当时,许多同志向孙中山建议,任命孙梅为两广总督。孙中山坚决不同意,写信给他哥哥:
“在广东,有人建议哥哥当省长,哥哥觉得政治对哥哥不熟悉。兄弟直爽。他们进入政坛,就会有互相欺负的人。上不了台,人家就盼着,犯了错就怨念……”
孙中山公正无私、任人唯亲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4.喜欢读书。
孙中山一生爱读书。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的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太苦了,几乎没钱吃饭。临走前,这些留学生凑了40英镑,交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后,这些留学生又去见孙中山。他们敲了很久孙中山宿舍的门,但没人应门。“嗯,先生大概不会。下次再来吧。”一个女生说。
“等一下,我去敲门。”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使劲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我在看书,没听见你敲门。请进来吧!”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到桌子上摆满了新书。让我们计算一下,买这些书大约要花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
“我用你给我的钱买的这个,还剩下10!”
"你应该多买些好吃的,不要糟蹋自己的健康."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