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彩陶的问题
制造年份:新石器时代
材质:细陶土红陶
规格:直径29厘米,高14厘米,底径10厘米。
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绍
1973青海大通上孙家马家窑文化墓出土。这个盆属于马家窑文化的中级类型,内壁涂黑,绘有舞者图案。* * *分成三组,每组五人。大家手牵着手,为跳舞而大步走,戴着头套,每一组都是独立的舞蹈场景。画面中人物突出,表情写实,充满欢乐气氛,趣味纯粹。
这种原始的舞蹈画面,很多学者都研究过,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种狩猎舞蹈。有人说是图腾舞;有人说是仪式舞蹈;有人说这是祈求丰收的仪式。
它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当盆中盛满清澈的水,随着水的荡漾,人们仿佛在这美丽的环境中翩翩起舞,视觉充满了动感。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途可以看出,一个小孩的头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带着迷人的微笑,微张着嘴唇,想象着他在期待什么或想说些什么给人各种闲情逸致;从用途上看,可能是盛水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已经成熟。
中国原创艺术创作的杰作——鱼面纹彩陶盆回到了故乡。这是离开Xi安50年后,鱼面纹彩陶盆首次在归宁公开亮相。昨日,半坡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在我市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消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鱼面盆从国家博物馆转出,将于6月9日在Xi安半坡博物馆举办故乡展,与故乡人见面。
孤悬的文物是Xi的骄傲。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墓葬)1955陕西省Xi市半坡,出土高度16.5厘米,直径39.8厘米。
这个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盖子。仰韶文化流行一种把孩子埋在罐子里的习俗,罐子当棺材,盆子当盖子,埋在房子附近。这个陶盆上画着一个人脸,人脸两侧有小鱼附在人的耳朵上。根据《山海经》中有的地方有巫师“尔二蛇”的说法,有学者认为面鱼纹代表巫师尔二鱼,寓意巫师邀鱼附身,入冥界以招魂英年早逝的孩子。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彩陶中,最具特色的是面部绘有鱼的图案。这件面有鱼纹的彩陶盆,高16.5厘米,直径39.5厘米。它由精美的陶土红陶制成,开唇,盆内壁上的两组对称的鱼形图案被涂成黑色。脸部概括为圆形,额头左半部分涂成黑色,右半部分涂成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直,鼻梁挺直,表情安详。嘴旁有两条畸形鱼线,鱼头与人嘴的轮廓重合。再加上两只耳朵对面的两条小鱼,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美人鱼形象,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此盆于20世纪50年代在Xi安半坡村出土。当时发掘发现了7件绘有人脸图案的陶片,其中两件比较完整(另外5件是器皿碎片),其中一件是绘有人脸鱼图案的盆。考古学家对当时的发现感到惊讶。负责发掘的中科院考古所将包括这个盆在内的部分文物带回北京,此后一直藏在国家博物馆。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并不多见,保存完好的文物更是弥足珍贵。目前国内发现的10件完整的人面纹文物中,该文物为孤品,一级文物。自从它出土以来,Xi人就没见过它的真面目。
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因其图案神秘而最令人难忘。这种模式意味着什么?目前,学术界对人面鱼纹的研究已有近30种观点,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鱼触象说、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也有人认为是水生植物、鱼昆虫或婴儿的出生图,甚至是外星人形象。
有人认为这幅图反映了半坡人与鱼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是半坡氏族崇拜的图腾。半坡人在河谷梯田中建立聚落,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渔猎密切相关。他们爱鱼,崇拜鱼,认为他们的氏族起源于鱼,所以他们把鱼作为他们氏族的图腾祖先来崇拜。人和鱼画在一起,说明人和鱼是分不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生* *,他们的能力是“相互渗透”的。另外,古书中还有一个神话,人和鱼是互相变化的。《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复原成一条鱼,畸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人格化的独立神——鱼神。有人推断,《诗经》和《易经》中的鱼有比喻“男女结合”的意思,这种面鱼图案应该也有为丁这一生殖家族祈福的意思。
不管半坡人用这种图案表达的是什么意识形态,他们能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浓缩到绘画艺术中是很了不起的,今天的人无法知道它的真正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好的感觉,让人想去探索一段悠久历史的奥秘。半坡博物馆声称,他们将组织专家解决面鱼盆引发的各种谜团,人们期待着谜团的早日揭开。
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在每个学习单元后设计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书中有四节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第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探究课是“解开彩陶之谜”。这节课一开始就以提问的形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大家注意到所学课文中的彩陶图片了吗?你想知道彩陶的奇迹吗?彩陶画反映了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文中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图片,分别是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同出土的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鱼面纹彩陶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形状和图案,想象和描述彩陶的用途,从而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场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于尖底的瓶子,教材的提示是:“观察小口尖底的瓶子。想一想:这个抽水的瓶子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如果用这个瓶子从河里打水,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全书19页)。本课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直观感受历史;2.在探索彩陶奥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登录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世纪课程网也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4月28日出版的《历史》教材,2001第一次送审就被评为一级教材,其许多内容得到了国家教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同类教材。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解开彩陶之谜”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学讨论文章或经验;至于尖底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其特殊的汲水功能,以及汲水时会出现的“奇妙现象”(即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陶瓶装满后会自动拉直,通过拴在陶瓶耳上的绳子将陶瓶托起,完成汲水任务)。
新编写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不涉及尖底瓶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但在人教版网站上也有相关内容。在“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部分,有一个半斜坡式尖底瓶的实物图片,表明它是一种打水工具。正文如下:“高46.2厘米,系于其腹部两侧箍耳处。打水时,用手绳把瓶子放在水里。因为瓶身腹部是空的,重心在瓶身的中上部,所以瓶子在水中是倒置的。灌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在“中国文化中国文物”版块上,有一张马家窑文化实物图片,文字介绍为:“此尖底瓶为汲水用,实用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