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管理体制分析?

下面是仲达咨询带来的金山区水利工程现状及管理体制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金山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回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金山位于太湖流域东南角,大小河流交织成网,黄浦江是主要的引排水河流。高康东南部地区一直遭受干旱,西北部低洼地区一直遭受水涝。金山水利历史悠久。相传最早的水利工程是春秋时期吴国行人伍子胥开凿的溆浦。明清时期,三汊北部及散在地区的小湖湖逐渐淤塞,成为低洼地。民国时期,除城镇、河流和主要湖泊外,大部分湖泊年久失修,淤积较浅。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蓄泄并举”的方针,巩固北方堤防,以防洪为重点,疏浚南方河道,以引水灌溉为重点,普遍修复配套港口的小河,修筑堤防,初步改变了水利面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继续疏浚骨干河道,综合发展机电灌溉。同时,对分散的圩区进行联合圩区,加高圩堤,修建挡潮闸,增强防洪排涝能力。20世纪60年代末,电力灌溉遍布全县,干旱威胁基本解除。改造低洼地成为主要方向。同时,在堤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修建水闸、配置除涝设备,从单一的挡潮发展为堵、排、降的综合治理。但很多堤防标准低,配套不均,管理不善,造成很多险缺口,每年仍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防洪抢险。

1979以后,圩田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向。截止1985年底,共修筑堤防182.28公里,土石方608.9万立方米,石方30.66万立方米,混凝土5.67万立方米。已建成22个连片圩区和167个零星圩区;配备水闸47座,单闸42座,纯治涝站51座,排灌结合站33座,总治理面积9.85万亩。减少水涝的威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山对水系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造。从1949到1985,除深水港外,疏浚了23条骨干河道,其中15条老河道,8条新河,挖掘了村庄河道,基本形成了集引、排、调、蓄、通航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水系。

从1949至1985,金山水利建设(不含海堤)共完成土石方105万立方米,石方465200立方米,混凝土396600立方米,总投资122万元。

3.90年

从1990到1992,金山区改造了10万亩半低农田,大大提高了治涝能力。1996 ~ 1999,重点建设西部圩区。“九五”期间,金山区防洪除涝和海堤防洪工程共安排投资27003万元。西部地区新建或改建水闸87座,新建或改建排水泵站20座,新建或加固加高护坡263.4公里。提高了该区域168平方公里低洼易涝地区的防洪除涝标准。同时,根据都市农业发展要求,开展以“三高”粮田建设和水利综合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开展以乡镇河道清淤为重点的冬春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1087.7万立方米。在此期间,还完成了1.75万亩滩涂围垦促淤。

水利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提高了通航能力,促进了航运的发展。电灌的实现普及了农村电网,为工副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太湖流域总体规划的实施,从浙江进入的客水增多,金山区现有的水利工程标准仍然不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4.自2000年以来

2000年至2004年,金山区实施圩区达标工程,防洪除涝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五年圩区工程总投资51.96万元,新建或改建四米水闸71座,三米水闸14座,四米水闸7座,五米水闸2座,八米水闸1座,涵闸1.5米29座。新建或改造50座排水泵站2座,圬工泵站13座,350ZLK排水泵站16座。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河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流域概况:从整个太湖流域来看,工程条件、水条件、下垫面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湖流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历来洪水频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修建了各种圩区,有效地控制了低洼地区的灾情。但由于“大控制”“小包围”的形成,水系蓄水面积减少,洪(涝)水向外围河流(渠道)集中,使得最高水位不断上涨,涝水也成为下游的洪水压力,引发新的矛盾。特别是随着围湖造田、填河抽水力度的加大,各地区的自调蓄在减少,加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使防洪排涝形势日益严峻。

(2)城市条件:上海位于长三角和太湖流域的东部边缘,濒临东海,地势较低,经常受到太湖流域风暴潮和洪水的威胁,同时也受到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城市防洪形势严峻。1977年,上海市进行了水系综合治理规划。为了配合流域治理,加强上海的抗灾能力,提出了高低分离、内外分离、洪涝分离的原则。根据平原感潮河网水流特点,综合考虑地形、水系、边界条件等自然条件,并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在太湖流域留有足够排水渠道的前提下,将上海划分为14个水利片。经过20多年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全市水利综合治理的治水格局基本形成。

(3)区域近况:近十年来,区域内城市化发展迅速,大量农田被盖房、铺面取代,水域面积减少,水面比降低,河流蓄泄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地表径流增加,汇流时间缩短,排水强度增大,河网水位高,排水不畅,造成内涝。

根据《上海市金山区水资源调查报告》和《上海市金山区水域面积变化调查说明》,金山区河流水域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村级。从以上发展趋势来看,金山区河道水面率已经远低于2000年的6.33%(据统计水面率仅为4.25%),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村级河道淤积面广量大,水利维护资金不畅,长期堵塞;其次,随着工业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很多村级河湖被随意填平;再次,在道路交通建设中,村级河道填堵或埋设涵洞,导致水系不畅,水域面积减少,河道淤积加快。

(4)金山区水系;金山区河网系统是黄浦江上游的一个支流系统。目前共有河流1624条,总长约2225.7公里,分别属于浦南东部和浦南西部两大水利控制区。除两条市政河流(大茅岗、挖石岗)外,其他河流按水利控制表划分:浦南东1108,全长1525.87km;浦南西514件,全长699.83公里。

(5)问题:河网不仅是防洪除涝的主要载体,还具有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水景观和航运等多种功能,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但根据目前的调查,金山区的河网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a、随着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形成了新的水情和客水入侵工况,黄浦江上游水位也发生了变化,对金山区外围沿线的防汛形势构成了新的压力。

b、河道水系工程不完全达标,河道排涝能力和标准较低,防洪排涝仍存在问题;此外,随着城市化面积的增加,水面率逐年下降,新城区水面率甚至不足,是防洪排涝安全的主要隐患。

c、规划水系未落实,现状水系布局不理想,水利设施功能下降,排水能力不足,可实现的除涝标准低,难以充分发挥河网综合功能和金山区现代化发展的建设需要。

d、水系整治跟不上城市建设的发展,导致部分闸道河道淤积严重,甚至出现无序填河现象。水系水体不活跃,河流水质恶化,保护和改善水资源十分困难。

(2)防洪(潮)除涝现状

金山区防洪(潮)除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堤工程现状(1)

金山的海堤西起金山卫镇裴家弄,与浙江省平湖市海堤相连,东至奉贤海堤。现有临海海堤总长26.203km,根据管理属性分为公共海堤和企业专用海堤两种。公共海堤西起与上海石化交界处的齐家墩,东至漕泾镇增丰村,与九二塘相连,长8.43km。企业专用海堤总长17.78km,分别属于上海石化公司、沈宁车克渡码头、物管九二塘和上海化学工业区。

总体来说,金山区现有海堤工程经过几年的规范建设,基本达到了百年一遇高潮加11台风的防御能力。但大部分建筑物为单塘结构,因此塘埂冲刷严重,尤其是6号丁坝以西至齐家墩一带。因此,金山区海堤护滩工程迫在眉睫。

(2)圩区工程现状

金山区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地面自东南向西北略有倾斜。东南部地面标高约4 ~ 4.5m,占总面积的33%,中部3.6 ~ 4m,占总面积的29%,西北部多在3.5m以下,占总面积的38%。其中3.2m以下低洼地近5万亩,最低2.5m以下,对于部分低洼地区,要确保防洪除涝安全,控制地下水位,保证农业生产。通过上海北部低洼地区和金山区多年的圩区建设,目前有37个圩区,其中浦南东17,浦南西20,总圩区面积35.98万亩。根据2004年金山区第二次水资源调查,全区仅有12圩区达标(即堤顶大于4.5m,堤宽大于2.5m),占32.4%。因此,大部分堤防不达标,防洪能力达不到防洪要求。

(1)排水泵站工程现状。

目前,金山区共有排水泵站206座,渍水泵235台,总排水流量255m3/s,电机235台,总装机容量9351KW。据统计,达标排水泵站146座,达标率84.8%(以排水模数1.2m 3/s计算)。22台排水泵已超过使用年限,设备老化率9.3%。圩区建设还没有达标,所以水患等问题非常突出。金山西部防洪除涝配套工程已于九五期间完成,但圩区原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部分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河道淤积浅,库容减少,河网调蓄能力差。比如1999年梅雨期的洪水、暴雨、高潮“三遇”,就让金山区受灾严重。

(2)水闸工程现状。

金山区现有3m以上水闸391座(其中单闸310座,套闸81座),最大总排涝能力为312.8 m3/s,据统计,金山区水闸达标率为86%(以规划防洪、挡潮、排水的闸顶高程4.2m计)。其中30台运行时间超过20年,老化率为7.6%。

综上所述,防洪除涝的主要问题是:泄洪河道防洪标准低,险堤依然存在;圩区建设尚未达标,圩区水利工程原有标准偏低,部分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河道浅淤、库容减少、河网调蓄能力差、洪水致涝是突出问题。

(3)、农业灌溉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有灌溉泵站886座,灌溉水泵1105台,总流量243.1m3/s,配套电机1105台,总装机容量14372KW。据统计,目前全区有3965472千瓦。

灌溉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溉输水设施简陋,堵漏严重;灌区规划已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不相适应;灌溉节水工程覆盖率不高,特别是传统的种植方式还很普遍。比如水稻种植仍然以漫灌为主,水资源浪费和带来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4)、水环境管理和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质量现状

金山区的河流水污染很严重。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市政河11断面中只有1达到ⅳ类,其余断面劣于ⅴ类;6月165438+10月水质相对较好,1断面达到ⅳ类,8个断面达到ⅴ类,其余断面劣于ⅴ类..区级河流73个断面中只有1达到ⅳ类,其余断面为ⅴ类或劣ⅴ类。6月165438+10月水质好于8月。78个断面中,1断面达到ⅲ类,21断面达到ⅳ类,其他断面均为ⅴ类或劣ⅴ类。镇村两级156个河段中,只有1个断面达到ⅳ类,其他断面均为ⅴ类或劣ⅴ类。

根据现状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金山区工业污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和畜禽废水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直排,水污染日益突出;生活垃圾在河道内随处堆放、填埋,造成河道堵塞,水体流量交换不畅,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普遍受到污染,严重恶化;此外,上游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面漂浮,垃圾和水生植物泛滥,再加上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2)污水和污泥处置现状

a、历史欠账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现有排水设施薄弱(该地区的城镇和旧区市政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除朱泾镇和金山卫石化区有污水处理设施——净水厂,杏塔镇和干巷镇在新建区有污水净化池,夏朗镇在新建区有地下无动力污水处理站外,其他乡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b、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污合流现象依然普遍。老城区和旧城区基本都是雨污结合。新建区虽然有雨污排水管道,但排水系统并不完善。

c、污水管道合格率、设施利用率、污水处理率都很低,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严重。大量污水直排河道,使金山区水环境不堪重负,严重破坏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

d、污泥处理设施不齐全,污泥处置方式单一。

(3)调水的现状

金山区引水和调水工程——龙泉港出海闸和张静河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实施。金山区可利用大型引水工程更新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而骨干河网上的调度闸和调度控制系统并不完备,需要规划统一。

(4)水系生态修复

金山区水系生态修复起步较晚,但规划建立水系生态林、休闲林、保护林、人工湖、湿地等工作正在各乡镇悄然兴起。正是因为金山区水环境恶化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人们才意识到,只有通过水环境保护和水系生态修复,才能改善现有人居环境和江南水乡面貌,重塑金山形象。许多乡镇已经开始在千岛建设生态林和湿地林,以尽快恢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三、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分析

建国以来,在历届政府的重视下,金山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过20世纪60年代农田排灌建设、70年代水利基本建设、80年代防洪除涝建设、90年代半低洼地改造、西部工程建设和2000年以来实施的圩区达标工程,防洪排涝标准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和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但是,随着太湖流域总体规划的实施,以及工况和水情的变化,金山区水利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相应的对策。

工程建设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管理手段使项目达到预期效果,获得明显效益。甚至通过管理,挖掘规划工程的潜力,提高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水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等方面各种水功能的综合开发利用。总之,要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角度提高水系管理水平,做到趋利避害。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因此,一方面要做好水利规划,完善水利设施,进行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同时要改革创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一)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区认真总结农村承包责任制后形成的泵站三员岗位责任制和灌溉管理制度,探索排灌管理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新路子,全面推行灌溉泵站承包经营。

从1996开始,金威镇水利排灌站承包了永琏、永久、新威村的灌溉泵站。65438至0998,兴塔镇政府将农业服务体系推向社会,兴塔镇排灌站全面承包15村66座固定灌溉泵站。通过三年来灌溉泵站的承包经营,明晰了所有权,搞活了经营权,打破了水的大锅饭,灌溉成本大大降低。兴塔镇341万亩耕地,可减轻农民负担68万元,提高灌溉服务质量,受到了村干部和农民的好评。2001金山区排灌管理处总结交流了兴塔、金卫、宋寅的成功经验,推广学习了灌溉泵站承包经营做法。根据各镇实际情况,全面推行村办灌溉泵站(或灌区)承包经营。

目前,我区农业灌溉泵站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集体管理模式,一种是承包经营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服务体系和灌溉管理制度,如灌溉值班制度、三工岗位责任制、春耕检查制度、折旧费使用制度等。灌排管理服务体系中,区镇管理人员90人,村级人员3543人,其中灌溉泵站主任229人,电工811人,排水人员2503人,形成了以泵站为中心的电灌体系和以泵站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二)、水利工程建成后应采用的管理模式

水利工程是一项保障工程,体现着社会效益。只有加强管理,探索出一套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保证水利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应采取“谁建设、谁拥有、谁使用”的原则。在区水务局的指导下,将工程管理权交给镇排灌站统一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专人负责。按照农民承包田地的范围,自行承担水利设施的管理、养护和维修责任,并与乡(镇)、村、组签订协议,将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全区实行用水计量、计划用水、有偿服务,走以水节水的商业化道路,从收取的水费中按10%的比例提取水利设施维护费用于水利设施维护,使水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施工结束后,要加强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是涉及居民生活和生产安全的大事。要建立一套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教育促进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效管理。

(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政策法规体系,首先要严格执行《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上海市防洪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时按照金山区水总体规划和金山区水功能区划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在此基础上,制定与水利工程建设相适应的专门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如《金山区低洼圩区管理办法》、《金山区镇村两级河道整治管理办法》、《金山区农村桥梁建设管理办法》、《金山区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等。建设过程中,要从项目规划审批、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水利工程顺利进行。此外,还要加强执法管理,落实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按程序建设、依法管理。

(2)建立水利工程行政推进机制。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土规划、财政、水务、农业、环保、市政建设管理、行政执法等多个部门,且由于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任务,应成立由相关职能单位组成的金山区水利工程管理协调小组,定期联系,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现有机构的业务范围,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各相关方分别管理,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融资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一是公共财政(区、镇财政)的投入按照引导、补助、扶持的原则进行;二是区域和社会配套投资;第三是受益者的投入。

(4)建立社会宣传教育体系

向社会宣传教育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树立人人监督保护的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工程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和增强广大公众的关注度,形成公众参与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的氛围。

四。结论

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面向现代化。从水利工程的规划到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都要提出适合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远程监控和信息系统设计要求。并转变水利管理观念,理顺全区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一龙治水”的传统局面,建立真正的“一龙治水”新体制。通过创新机制,进一步探索水务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新机制。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管理和维护水资源和水利工程,为金山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