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灯文化历史悠久
洛阳宫灯是汉族的传统工艺品,是元宵节常见的装饰品。地方特色浓厚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灯笼、蝴蝶灯、二龙珍珠灯、罗汉灯等。尤其是红纱灯最为出名。造型美观,适合书籍和绘画,自由支撑,易于保存。它可以用于节日装饰和点缀;也可用于艺术宣传和对新款式的认可。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制作宫灯的穷人大多没文化。他们只知道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能力把宫灯行业的故事和历史演变记录在纸上,传递给世界。
要不是82岁的朱,很难寻访洛阳宫灯的历史沿革。颤抖着拿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名为《洛阳宫灯史》,是他40多年前经过一番探访后苦心经营的结晶。详细记录了从明末清初到建国前洛阳宫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主要宫灯工匠的传承。
纵观洛阳宫灯的发展史,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做灯的人越多,销量越大。反之,人少灯少。明末清初,战乱,社会动荡,老城区做灯笼的人少了。乾隆末年,国富民安,宫灯业兴盛。光绪末年,慈禧随光绪路过洛阳,爱上了洛阳的张和甲宫灯。北京的官员派人去买,洛阳宫灯一时兴盛。到了民国初年,战乱频仍,制灯人数锐减。当吴主政洛阳时,洛阳宫灯再次流行,因为他给下属官灯。吴被韩愈困迫出洛阳后,洛阳宫灯渐暗,只剩下六七个灯户。抗战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洛阳只剩下两三个灯户生存。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重生。1949之后,洛阳宫灯发展迅速。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学徒培养出许多有才华的人。1957年,12品种投放国际市场,出口新加坡、欧美。1959年,创新的“六角女灯”参加了国庆灯展,获得了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