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战斗力强,名将多。英法联军侵华时为什么无动于衷?
眼看八旗绿营两大正规军都不行了,咸丰下令各省官绅协助政府“团练”,一起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些“应永”武装中,实力最强的有三支,即曾国藩的“湘军”、左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他们是晚清帝国武装力量的顶梁柱,延续了近50年的生命,开创了“同光复兴”的局面。
严格来说,“楚军”和“淮军”都是“湘军”,是曾国藩让左和李鸿章经手的两支武装。目的是让他们在江浙作战,在天京为自己服务。
无论如何,“湘军”真的很强大,是一支很强的力量。曾国藩在训练湘军的时候,先选拔将官(一般是热血沸腾的学者),让将官自己招,兵就有了。
湘军的“兵”大多有老乡、同族、师生、姻亲的关系,并据此编入各营。另外,湘军的薪水很高。士兵正常月收入高达62两白银,是普通绿营的4倍,八旗的3倍。在战场上立功的人被赞助做官。所以项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个个勇猛,不怕死。此外,湘军阵营中明星如云,帅才有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鲍超、、、、、周凤山、、张、、、李绪义、刘长友等。其中鲍超最为勇猛,一生征战500余场,受了108次伤,但从未输过。
1856 10为了进一步夺取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方便货物出口,英法强盗利用“亚罗”事件和“马父”事件,炮轰广州城,俘虏两广总督叶,送往印度加尔各答监禁,悍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英法逼迫清朝签订《天津条约》,获得了驻京公使和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的特权。1860年8月,英法在大沽强行登陆,占领天津,随后以交换合约被拒为由进军北京。在通州八里桥,僧沁的两万蒙古骑兵被联军击溃。咸丰闻讯,直接出逃,以“狩猎”为名,前往承德避暑。盟军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大肆掠夺,暴露了西方所谓文明国家的真面目。同年5438年6月+10月,《北京条约》签订,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面对英法等“西夷”的挑战,以“天朝王国”自居的清朝自然想用扫荡来显示天兵的威力。1856 10月,英法挑起战争,炮轰广州,广东清军也奋起反抗,维护民族尊严。这个时候,按理说,战斗力很强的湘军应该南下作战,抵抗外国列强入侵,保家卫国。
可惜项没有南下,也没有想到南下,继续在同一个湖上游玩。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时湘军被削弱了。即使它有心,也没有能力。这超出了它的能力。1856年秋之前,湘军无疑处于历史最低点。一是石达开在樟树镇击败陆师主力,余部兵马退守南昌古城,曾国藩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之后,二号人物罗泽南在武昌被魏军杀死,湘军在鄂士气低落。如果不是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在打仗,这一年湘军的日子不好过,可能会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