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从文本中误读历史人物的方法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科学史研究中的这些误解大多表现出相同的倾向:即都试图将古代人对相关自然现象的解释与现代科学的认知联系起来,从而犯了夸大立场的错误。

要避免科学史研究中的历史误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本文列举的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这些历史误区而言,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看文本造意,二是忽视相关背景。在这里,“王文”的含义不仅指中国古代散文的含义,还指现代科学的一些结论的含义。比如我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到的时空关联,就把它想象成方以智所说的“字里有宇宙,宇宙中有字”,忽略了相对论的时空观的具体含义;说到地球,就把它想象成圆的,而忽略了水面的弯曲问题;说到陨石,想到的是星星掉到地上,却忽略了这里所说的星星的本义。这种阅读的重要原因是,科学史的研究本质上离不开比较。鉴于现代教育的背景,研究者无疑会首先将自己接触到的古代史料与现代科学的认识进行比较。如果他们对现代科学的理解是模糊的,那么通过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当然就不再可信了。忽视R对研究对象相关背景的关注,也会导致历史误读。因为古代人的知识结构和今天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研究古代科学史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可能考虑所讨论对象的相关背景,不多问两个问题,就很容易犯把现代观念强加给古人的错误,导致历史误读。对张衡“徐旭”概念的误解,是因为他忽略了与这个概念相关的其他知识背景,比如张衡的宇宙结构理论,比如张衡对太阳、月亮、地球的维度的认识等等。同样,古代陨石理论的解释忽略了天人感应理论所起的作用;对张衡地心说的解读也忽略了相关的古代知识背景。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对现代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考虑古人提出的相关命题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仅仅挑出命题本身,与现代科学的理解进行比较。这或许是避免类似历史误读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