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市的历史与风景

历史的发展

樟树市,原名清江县,五代南唐二年(938)八月建市,分高安建安乡和修德乡樟树市。

清江县建在新干崇学乡,以谭笑镇(今临江镇)为县令,直属南军管辖。

元、赣江在谭笑镇汇合后,波流清澈见底,故名“清江”,因建县而得名。

南唐宝大十年(952),高安升为云州,清江改为郦君。

北宋淳化三年(992),随临江军设清江、新县、新余三县,先后统治清江、新干、新余、峡江四县近千年。清江依靠郭旺县。

北宋第三年(1066),裁茂才乡,新玉贤乡入清江县,县域由三乡增至五乡。

元十四年(1277),临江军改临江路,清江成为商县。

明洪武二年(1369),临江路改为临江府,辖清江、信宜、新余三县。

到了清朝,府县还是隶属于明制。

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临江州(今樟树市临江镇),历经军、路、府的行政变迁,但一直是地级市,江西重镇,江西十三州之一。

民国二年至十四年,属庐陵路;民国15-20年,省直属;21年至38年,属于第一、第二行政监督区。

1930、10至110,临江镇成立县苏维埃,隶属湘鄂赣边区特委领导。

1949年6月清江县人民成立樟树镇(同年7月15迁至临江镇,3月27日迁回樟树镇,1950),隶属南昌地区专员公署。

65438+65438 0959+65438 10月+0,变更为宜春专员办管理。

(1978更名为伊春地区行政公署)。

1988 10 10月26日,经民政部批准,撤销清江县樟树市建制,将原清江县行政区域作为樟树市行政区域,同时划归江西省计划单列市。

2000年,国务院[2000]50号文件将樟树市定为江西省直辖市。

同年,江西省决定樟树市划归宜春市管理。

樟树市位于江西中部,交通便利,可达性强。它处于南昌-井冈山-赣州金牌旅游线路的必经之路,也是赣西旅游网络发展与全省金牌旅游线路的结合点。

樟树市旅游开发是挖掘和突出樟树市的医药文化、道教文化、古文化,重点开发建设樟树市药都旅游区、葛枣山医药养生旅游区、吴城商业文化旅游区、临江赣南文化旅游区、诸城古文化旅游区五大旅游区。

可以概括为“一山一河两镇两城”。

一山为河枣山(含玉华山),一河指赣江,两城分别指婺城和朱伟。这两个镇分别是樟树镇(即樟树市)和临江镇。

从而形成以河枣山(含玉华山)为龙头,以城区为核心,以“武城”和“筑卫城”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框架和格局。

江西省推出了三条金牌线路,其中“南昌-井冈山-赣州”是一条兼具红绿古文化生态的金牌旅游线路。樟树是必经之路,经过高速公路的游客可以樟树作为中途停留地。

●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吴城镇吴城村。

据1973樟树博物馆调查,遗址总面积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为商代中晚期杜毅古城,613000平方米。

自1973以来,* * *进行了十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6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屋地基、灰坑、窖池、制陶、铸铜、祭祀场所等文物和墓葬,出土青铜戈、矛、刀、盖;陶器和原始瓷器的鼎、罐、盆、大口雕像、罐、碗、罐、豆、爵、雕像;陶、石制作工具有鞍刀、纺车、网坠、球拍、垫、斧、锤、刀、镰、铲、镘、矛、玉刀、铸铜器的石模等。还发现了200多种刻在陶器和石头模型上的文字和符号,其中一些类似于甲骨文,而另一些则更原始。

特别是在近4米深、不足4平方米的城墙沟西段出土了20多个商代头骨和部分肢骨。

吴城遗址是江南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大型人类聚落遗址,否定了“商文化不在长江之外”的历史。

1996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荣获“20世纪中国100考古新发现”。

2001,国家文物局将该遗址列为“十五”期间50处重点保护遗址之一,并定性为商代中晚期杜毅遗址。

●樊城堆遗址位于樟树市西南24公里的刘公庙乡庙下村东。2006年被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为高出水田1-3米的台地遗址,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面积约12000平方米。是距今约4500年的原始村落,是赣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遗址。

道教名山葛灶山海拔802.7米(附近有大型军事基地)。它位于城市的东南角,赣江东岸,绵延200公里,是香樟树的美丽之地。

山名起源于东汉。

自宋代以来,被誉为“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博物馆”。

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士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上建“眠云寺”,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被奉为樟树制药的始祖。

在唐一锋统治期间(676-678),朝廷授予枣山亭世界第三十三福地。

到了宋朝鼎盛时期,与金陵的茅山(今南京)、光绪的龙虎山(今贵溪)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

●九龙泉位于福地景区太极峰西麓。

相传崇祯宫前放生池中有十条锦鲤,被葛仙翁的洗药池灵气化为蛟龙,其中九条飞至宫东深耕,故谷名九龙洞,泉名九龙泉。

据现代科学测试,九龙泉的水含有锌、钙、铁、镁等人体所需的12种微量元素,是斯特酒酿造用水的来源,也是福地景区人民唯一的饮用水。

●永贞塔又名永泰塔。

位于樟树市城南以西17公里处的永泰镇。

赶水河畔。

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永泰群图》记载:“城前小港,化为明末,江西水涌决口,成大河。因为水势下去了,建永镇塔控制下游”。

当时村民建了一座九层楼的塔,为镇洪水而命名为“永镇塔”。

这是砖石结构。

六边形,***7层,自下而上递减,高24米。

清光绪十七年(1981),“鑫茂台风”刮下塔顶,注入河口。

村民们也捐款进行改造,从9年级到7年级。

到目前为止,这座塔保存完好。

塔基由灰绿色花岗岩制成。

青砖为台,砖上镌刻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公修”、“雍正塔砖”等。

每层楼高3米,有6个门,3个虚门,3个实门。塔身用砖砌成,塔壁用白灰粉刷,腰檐全部用青砖铺成,上盖用青石覆盖,角度向外倾斜,雕成倾斜状。下部挂铜铃,顶部覆青石,顶部铜帽呈圆锥形。

塔中央矗立着一根直径80厘米的高耸杉木柱,直上塔顶。

每层有四个井字木架,嵌有木柱,使木柱与塔身紧密相连。

原塔内有地板和木梯,现已废弃。

1984被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

●望金楼位于樟树市城西的赣江码头石台上。

又名金庭。

对面是“织金阁”(已毁)。

该建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光绪一年(1875)重建。

1957年秋,1982年两次修复。

因为地处重要渡口,又在码头之上,所以登楼可以远眺赶水;清朝的时候,有卡税。

是商家的重要税源,故取名望金楼。

大码头是赶水交通的必经之地,以过往船只的停泊点为标志。当时码头旁边有一个驿都,路人可以在望金楼休息,躲避风雨。

建筑为木石结构,四根方形檐柱,置于方形基石之上。

木圈经过四个。

在鼓形地基下面,建筑是两层。

底层是开放的正方形。

铺好的花岗岩是桥台,两边有台阶,上下两层之间的一个楼腰檐,平顶底,四面开着窗,泥瓦盖着山的其余部分,钩子,滴水檐,彩瓷葫芦刹,尖脊,四翼吊着司祭,楼体涂着枣红色。

楼上原来挂着“望金楼”的牌匾,楼下挂着“李舍大传”的横匾和隶书。

两块匾额均以黑金书写,笔法苍劲,但不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