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为何由盛转衰?这和楚怀王有什么关系?
楚怀王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国王,对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公元前329年登基到公元前296年去世,他统治了楚国35年。
由于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在楚怀王时期,后人把楚国的衰弱归咎于楚怀王。长期以来,楚怀王给人的印象总是片面的,甚至是贬义的,很多影视剧都习惯把他塑造成一个小丑。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屈原形象的衬托
人们习惯于将人与物相比较,屈原的形象过于正直,这使得楚怀王的形象大为丑陋。
事实上,楚怀王对人才很有眼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善于辞令,深得楚怀王重用,甚至支持屈原变法。被宠爱的人必然会吃醋。楚怀王身边擅长辞藻的屈原自然不止一个,所以屈原经常被同僚陷害。作为一个国王,楚怀王面对下面这么多阿谀奉承的人,有时候头脑一热就会有失偏颇。
这样一来,屈原受到冷落就在所难免了。但屈原性格刚强正直,不懂得圆滑。他要用显微镜看世界,哪怕是老板的缺点,他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老板。但是谁不知道老板的缺点呢?老板自己当然知道,那为什么要扒人家内裤呢?
屈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不成功的人生经历都在漫长的孤独中托付给了诗歌,但他的人生抱负却未能实现,成为战国史上唯一的爱国诗人。这个名字使屈原的身价倍增,却大大贬低了楚怀王的形象。
第二,贪婪被张仪戏弄。
张仪是秦国著名的外交操盘手,他的外交特点是尽量出牌出格,即不尊重游戏规则。不幸的是,楚怀王成了他的第一个实验品,而且非常成功。
根据战国政策,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以打破齐楚盟约为目的,派张仪到楚国游说。张仪告诉楚怀王,只要楚国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马上给楚国六百里地。
楚王很感动,不顾大臣的劝告,很快和张仪达成了协议。当楚王派人到齐国宣布与齐国绝交,再派使者到秦国送城时,六百里变成了六十里。
楚王受辱,发兵攻打秦国,战斗在秦楚(西夏、淅川)丹阳爆发。楚国大败,损失八万。楚江曲琨被俘,汉中六百里楚地失守。
不甘心的又一次发动了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也就是蓝田之战(陕西蓝田以西),又一次战败,失去了上蔡(河南上蔡县),最后不得不与秦国媾和。
丹阳、蓝田之败是楚国兴衰的转折点,其中的一时冲动是罪魁祸首。
三、入吴关客死于秦。
公元前299年,是登基30年,进入暮年的试验秦的新玩法。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由于身为秦国质子的楚王在秦国杀人,又因害怕秦律严惩而逃回楚国,秦楚关系恶化,两国多次交战,一座大城被秦国俘虏。楚怀王很担心,希望秦楚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解。
这一年,秦王上书楚王,在武关(陕西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相见。尽管赵菊认为秦王不可信,楚怀王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秦王。
结果,在楚怀王进入武关后,秦军关上了大门,秦王开始羞辱楚王。土地勒索失败后,他干脆把楚王软禁起来,最终死在了另一个国家。
结尾说:
后人之所以认为楚怀王昏庸无能,多半是由于上述三个事件。纵观整个战国时期,诸侯相继被骗的情况确实少见,容易给人“楚王好骗”的素质。
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楚国的衰落与秦国的不断壮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理因素。自从巴蜀落入秦国,楚国的衰落是必然的。从公元前313年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到公元前303年秦、魏、汉、齐联合攻打楚国的悬沙之战,短短十年间,楚国的军事力量直线下降,大片土地落入秦国的口袋,最后在楚国内部爆发的庄齐之乱中彻底崩溃。《荀·子怡兵篇》说:“唐朝藐视死亡,庄健奋起。楚分三四。”楚国的强国之路正式走到了尽头。
不幸的是,楚怀王成了楚国的“背锅人”,他悲凉而又可笑的结局似乎衬托出了楚国兴衰的缩影。但是楚人似乎并没有把楚国的衰落归咎于楚怀王,也许是因为他的悲惨结局。楚怀王的“胸怀”应该被人们珍惜。
当然,除了历史因素,楚国的衰落肯定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总的来说,楚怀王并不是真的聪明,但他并不昏庸,只是他生不逢时。上面的例子只是双方玩游戏的时候遇到了破坏游戏规则的流氓,这是人力资源无法预料的。
无论如何,楚国确实在手里衰落了,无论他以前有过多少功绩,在楚国衰落的现实面前,他无疑成了“诡辩家”。就像一样,魏国在其全盛时期接管政权,其统治生涯持续了50多年。从战国时期的巨无霸到蜗居,成了三流现象。历史很自然地把魏的衰弱归咎于。
文/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