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了吗?祝儿子毕业后有个好工作。

对于毕业生来说,最大的福气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但现实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逐年下降。“先就业后择业”、“毕业生薪资跳水”甚至“零工资就业”、“等工作吃老人”等现象的出现,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剪影。2007年,全国毕业生达到495万人,创历史新高。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走马上任后的感受?“工资”呢?

本刊历时半年,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调查了2006年和2007年1T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对象覆盖22个省/直辖市,发放纸质问卷2000份(不含网络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3份。同时,通过抽样选择受访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我们将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把2007年IT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呈现给读者。

2007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将有550多万大学毕业生,比2007年多55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6月38日+10月3日举行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上,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表示,2007年,中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仍有654.38+0多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

至于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3.63%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44.87%的受访者在毕业后找到了工作。截止本次调查,65438+2月31,2007年,11.50%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这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矛盾依然突出。

招聘会仍然是主要的就业方式。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也在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本次调查显示,招聘会仍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最主要途径,43.438+0%的大学生通过参加招聘会找到工作。通过网络招聘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占受访总人数的15.15%,可见网络招聘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途径。此外,13.87%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找到工作,通过学校推荐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占总受访者的10.35%。这也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利用亲戚朋友老师等关系找工作。

超过30%的大学生提交了超过10份简历。

至于求职过程中投简历的数量,只有27.32%的大学生表示投了不到3份简历,40.55%的受访者投了4-10份简历,而32.12%的受访者在求职过程中投了10份以上的简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认为就业成功首先要吸引招聘单位的“眼球”,所以很多大学生选择彩色打印简历。一份简历制作出来,华丽的十几元,简单的五六元。算起来,光是做一份简历,就要花费大学生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通过这一组数据,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花大钱找工作”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网站上了。

就业歧视依然严重。

就业歧视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遇到就业歧视,从年龄、性别、户籍到长相、身高、体重、疾病,甚至血型、生肖。今年生效的《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岗位外,用人单位不得歧视在城市就业的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传染病携带者、农村劳动者。但本次调查显示,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对于毕业生来说,最常见的就是经验主义歧视:37.36%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经验主义歧视。此外,还有学历歧视(20.85%)和性别歧视(14.58%)。在女性受访者中,经历过性别歧视的比例达到了23.50%。

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身边人的就业形势不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56.52%的人认为自己同学的就业形势不好。这个数据既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找“好工作”越来越难,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心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此外,一些大学生一心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区找工作,认为去郊县和农村“就业形势不好”,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IT毕业生口述

张青,2007年毕业。四年前,他听说计算机专业是个热门话题。毕业后担心找不到工作,工作后工资还不错。他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上填了计算机专业。但到了大学,他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我在大学学的基本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校很少给我们安排实践内容。很多课程我都不感兴趣,经常睡觉逃课。四年后,我的很多课本都是新的,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毕业前半年和毕业后这段时间,张青也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几场招聘会,投了几十份简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也去了一家公司实习,但因为不能适应工作要求,没能成为正式员工。

张青说:“我的一些同学的就业情况也不是很好。除了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了IT公司,有的进了电子城卖电脑硬件,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去了房屋中介卖房。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了他们的专业。”还有两个同学也和他一样还在坚持着“IT梦”,于是一直“漂泊”,在城里租了个小房子,在父母的资助下过着尴尬的生活。“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张青终于无奈地说道。

毕业后「薪资情况」如何?

毕业后进入lT行业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对IT人白领身份的认可,“待遇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很多人眼里,“IT”就是“高薪”的代名词。那么,IT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的能进入IT行业吗?进入IT行业就等于踏入了高薪的门槛吗?他们的“工资”呢?

这份《IT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IT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薪酬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可能会呈现出一个可能令人惊讶、可以预料但仍然难以置信的结果。

「薪资情况」:起薪在1500元以下的过半

每个毕业生在求职时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薪资水平,IT大学生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14.10% IT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最关注薪资福利。但目前的数据显示,IT大学生的起薪并不乐观。其中,5.41%的人刚入职时没有工资,45.22%的人起薪在1500元以下,33.37%的人起薪在1500-2500元之间,只有16.00%的IT毕业生起薪在2500元以上。这个结果和人们的猜测以及1T大学生的期待有些出入。

当然,起薪并不是衡量薪资水平的绝对标准。工作一段时间后,工资也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化。数据显示,2006、2007届IT毕业生中,35.59%目前收入在2500元以上,其中18.40%收入在3500元以上。但目前仍有26.85%的人收入低于1500元。

心情:大部分人对目前的工作基本满意。

虽然我学的是IT专业,但并不是每个IT大学生都会从事IT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后从事IT行业的人数比例为69.40%,其中一半以上(54.49%)从事软件/服务行业,10.70%从事互联网行业,9.96%从事硬件行业。在毕业后从事非IT工作的IT大学生中,17.88%从事商务服务工作,16.20%从事机械/制造工作,11.17%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IT毕业生选择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约占68.12%。这些IT毕业生从事的岗位比较分散,编程占25.86%,营销占15.42%,测试占12.46%,研发占10.44%,行政管理占9.96%,网络管理与培训占6.64%。

虽然从事不同的行业和就业领域,但IT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普遍满意。64.69%的人对目前的工作基本满意,11.77%的人非常满意,18.29%的人不是很满意,只有5.26%的人非常不满意。

近三成的人有在未来一年内跳槽的打算。

面对IT行业的激烈竞争,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IT行业的雇主也会面临人力资源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不同公司,不同岗位的挑战,薪酬竞争力的诱惑,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部分员工的去留。IT毕业生因为刚开始工作,很难快速适应lT行业的节奏,工作心态还不稳定,自我定位还不明确,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

本次调查中,28.89%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一年内有跳槽的打算,跳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前景,约占42.29%;其次是薪酬福利待遇不好,约占25.33%;9.92%的人觉得工作性质不适合,所以打算跳槽。一些受访者表示,缺乏人性化管理和归属感也是跳槽的原因。

与准备跳槽的人相比,一些IT毕业生已经付诸行动。数据显示,39.72%的IT大学生毕业后跳槽,其中14.14%跳槽两次及以上。

在跳槽原因中,只有3.46%的IT大学生是因为与上级和同事关系不好而离职的。大多数人与公司领导和同事相处融洽,38.22%的人说相处融洽,55.22%的人说相处融洽,5.04%的人认为不好,1.52%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紧张不好。

受访IT毕业生口述片段:

刘宁毕业于某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他期望工作的工资在4000元以上,再低就不考虑了。他说:“我认为我的估计相当合理。能考上这么知名的学校和热门专业,说明了我的能力。经过这里的培养,我应该会有相应的市场价值。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期望值太高了,但是我觉得和我的文凭成正比。我相信用人单位会有自己的判断。”刘玉还说,很多待遇不错的国企单位去学校招人,但原因是国企单位2000元左右的工资让学生觉得低,不如it外企和私企有吸引力。目前,赵宁在一家知名IT外企工作,月薪5000多元。与赵宁的自信相比,毕业于师范学院计算机系的孟非显得有些低调。她说,“我最初的期望是月薪15000元。”据孟非说,虽然目前1.500的工资不算高,但在当地生活还是没有后顾之忧的,而且他所在的公司有发展,有福利。总的来说,“工资情况”不错。

职业发展机会是选择工作时的首要标准。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36.32%的受访者最看重职业发展机会,18.80%最看重培训和能力提升,17.84%最看重公司是否有公平开放的环境,14.00%最看重薪资福利,排名第四。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少有人会仅仅因为一个公司的工资高一点就跳槽。目前,大学生开始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理性关注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工资是暂时的,发展是终身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应聘者最看重职业发展机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什么品质?通过本次调查我们知道,33.69%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单位最看重技术能力,22.10%的人认为所在单位最看重外语能力,其次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分别占12.77%和12.02%,8.37%的人认为企业招聘时最看重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

未来职业规划:三成以上的人想做管理,近三成想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很多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培训教育课程。其实,大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向性规划。毕业时要结合自身情况,尽早确立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80%以上的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明确的规划,有明确的目标,只有12.50%的人不清楚自己未来应该做什么。而且大部分人希望以后进入管理层,31.31%的受访者希望以后成为经理或项目经理。另外,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有创业梦想的人比例也相当高,期望在未来创业并拥有自己企业的人达到29.09%,而已经创业的人仅占6.60%,说明有创业梦想的人大多因为各种原因创业失败。

此外,18.69%的人希望成为该领域的专家,6.89%的人计划未来出国留学,1.52%的人选择专家型。

其中约有一半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然而,现实中仍有很多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尤其是中小企业,成为劳动合同执行的“重灾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参与调查的高校毕业生中,约有一半(50.52%)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17.89%处于试用期未签订合同,16.84%为正式员工但未签订合同,9.52%只签订了试用期合同,5.23%为其他。可见。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的长短有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17%无试用期;试用期三个月,占60.07%;试用期六个月,占16.07%;6.87%选择了其他时间限制。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大学毕业的时候,各方面都很优秀,多次获得各种奖学金。他给自己规划的第一份工作是500强企业,年薪6万多,职业发展前景很好。“校园招聘的时候,第一,某大型国企看中了我,福利待遇好,发展机会多,但我觉得不是500强。我没有接受这个提议,把它当作训练。后来参加了两次500强的面试,都被打败了……”此后,几家单位相继向他伸出橄榄枝,但工资要么太低,要么规模太小,与他的目标相差甚远。临近毕业,小毕有点不耐烦了,只好“气死”自己,随便找了个不喜欢的公司上班。看到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不到半年,他就跳槽了。第二年,“我成了‘跳蚤族’,换了三四个单位。现在我甚至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与小毕相比,同样是学软件工程的唐力要顺利得多。去年毕业的时候,唐力也在两个机会之间摇摆不定――一个是大型国企,工资低,有点异地,但发展前景不错;另一家公司规模较小,工资比上一家高出近1000元,但前途未卜。经过一番犹豫,唐力最终去了那家大型国企。到目前为止,唐力感觉心情不错。

毕业后创业的不到7%

此次调查的IT大学毕业生中,有6.60%的人选择了创业。在这些IT大学生创业者中,54.30%是IT创业者。在这些公司中,53.60%的公司注册资本低于65438+万元。28.60%为10-50万元。17.80%在50万元以上。从员工人数来看,42.70%的企业员工人数少于10人,43.90%的企业员工人数为10 ~ 50人,只有13.40%的企业员工人数超过50人。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有一半的企业处于小作坊式的状态。

在受访者中,一些IT公司没有自己的产品。有些企业唯一的“产品”就是CEO到处挂在嘴边的PPT,或者创意方案。这样的公司只有一个CEO或者几个兼职员工。但这些CEO都很有激情,对未来充满信心,也特别愿意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自己对行业的看法和观点。各种创投会或者创投基金的选秀,一般都能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

40%初创企业年营业额在65438+万元以下。

从年营业额来看,42.20%的初创企业在654.38+万元以下,33.70%在654.38+00-50万元之间,只有246.5438+00%超过50万元。只有39.80%的创业者享受过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被采访的没有享受到创业优惠的IT大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完全不了解国家对应届大学生的优惠政策;略知一二,但不知道如何办理相关手续;知道这个政策后,我错过了享受创业优惠的时间。

对于国家或地方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3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自主创业有关收费政策的通知》、《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新《公司法》等,有些人不知所措,有的甚至表示从未听说过。对于在非IT行业创业的IT大学生来说,有些人是因为不知道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而选择在其他行业创业。从一系列的采访中可以看出,IT大学生对一些非常有利于自己创业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环境知之甚少,或者只知道其中的一种,对自己创业环境的把握非常不系统。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创业的风险,增加了失败的概率。

预期利润目标更高。

在已成立企业的预期盈利时间上,回答“1年内”的占受访企业家总数的38.60%,回答“1-3年”的占49.40%,回答“3年以上”的仅占12.00%。这组数据充分反映出IT大学生对创业的期望值比较高。当被问到“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会有什么打算?”,只有少数人能详细说明未能达成目标的计划,大多数人仍会面无表情,不知所措。甚至有人问,“这可能吗?”。对于创业风险的预测和容忍度,这些受访者大多毫无准备。

其实在外人看来,IT行业有一种比其他行业更容易创业的印象――几个年轻人,一个好点子,一笔风险投资,一夜上市,最后产生了无数富豪。大众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是受到了少数青年才俊在IT行业创业致富的神话影响。从这个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虽然IT行业在“快”中充满了机会,但神话的重复并不是普遍现象。许多IT公司不到一年就倒闭了。

在IT行业逐渐走向成熟,信息技术普及的过程中,IT创业的机会几乎和其他行业一样。但是IT行业有整合其他市场的能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充满了机会。关键是抓住它,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受访的企业家中,他们充满激情,目标远大。谁笑到最后,取决于这些先行者是否有持久的激情。正如马云所说。“只有持久的激情才能创造价值”。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在电话里,你会被肖波的激情所感染。他可以告诉你很多关于他的公司,他的产品和他的想法。见面后,他非常有效率地接待了我们。被问及业务情况时,他显得有些阴郁,被他称为“难忘的一课”。第一次商务谈判时,一家外贸公司想请他们做一套管理软件。在谈价格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开出了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但是对方马上打了五折。“那时候,我很傻。因为我预计他们最多打八折,没想到对方把价格压得这么低。最后,我不得不做出让步,接受他们的价格。”市场是残酷的,这个项目没有利润。更痛苦的还在后面。一个物流项目完成后,公司至少会损失60%的成本。在记者截稿前,他已经注销了公司,回了老家,但在电话里依然激情澎湃。

(本调查主要参与人:周治涛、阙京京、秦岩、王佳、李丹、王飞、王兴会、赵金岭,本报告执笔人:周治涛、阙京京、王飞、李丹。特别鸣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工商管理系、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系、大连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