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龙吗?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8000年。在这一时期,原始先民并没有简单被动地依靠上帝的赏赐。他们饲养野马、野牛、野猪等等。我们不是只吃那些摘下来的野果,而是有选择地种下五谷来收获。他们能熟练地使用火,学会用木头建造简易房屋,开始磨制石器和骨头,手工制作陶器,并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使人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广泛,自然作为人之外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为什么鱼不会游泳,海湾里的鳄鱼声如洪钟,蛇阴森恐怖,蜥蜴形态奇特?为什么云卷云舒,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滚,彩虹贯穿天际,泥石流呼啸而下,吞噬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是古人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隐约猜测,应该有这样一个与“水”有关的强大“圣物”来指挥和管理这些动物和天象,就像一个氏族必须有一个首领;换句话说,这些动物和自然现象就是这种“圣物”的体现,就像人要说话、要叫、要吃、要喝、要睡、要笑、要诅咒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理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茶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雕”,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了佐证。茶海遗址属于“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雕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由大小相等的红棕色石头制成。这条龙有近20米长,两米宽,第一个嘴巴翘起,背部弯曲,尾巴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龙。(据说山西省蓟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被认为是龙的最早原型。这幅岩画没有发表过,它的面貌还不得而知。)然后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谷出土的陶龙纹,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龙纹,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出土的龙纹,距今6400多年。

模糊采龙的过程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秦汉时期基本成型。这个“基本”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构成龙的框架、元素、样式在秦汉时期基本具备;第二,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吸收的新体系,不符合秦汉时期的基本形成。以后的朝代,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加减变化发展。龙是怎么形成的?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来自鳄鱼,来自蛇,来自蜥蜴,来自马,来自猪,来自闪电,来自彩虹等等。作者的观点是“模糊集合论”,其思维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以原始思维面对外界,原始思维是以直观的肤浅性、整体的关联性、无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征为特征的“模糊思维”。这种思想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把外界的各种物体聚集升华成几个“圣物”然后膜拜。

在古人眼中,身外的世界是神秘而扑朔迷离的,模糊思维的直觉和肤浅,使他们无法像现代人一样清晰地分辨云彩、雷电、彩虹、潮汐、泥石流。现代人也不可能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研究清楚鱼、鳄鱼、蛇、蜥蜴、猪、马、牛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在他们看来,云、雷电、彩虹等等都与雨有关,几乎是同类;鱼、鳄鱼、蛇等。在江湖中游泳,都是近水的,一般都是同类;猪喜欢水,马、牛等等也离不开水——河马、水牛更是水生的东西。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就是水;水升到天上,然后落下来,这就是雨。既然天上的雨和地上流动的水是一回事,那云朵、雷电、彩虹等。与雨有关的,与鱼、鳄鱼、蛇等几乎一样。,它们与水密切相关,在河流和湖泊中游泳。雨水适中,草丰茂,五谷丰登;少雨,枯叶枯草,百粮旱;雨水太多,人畜被淹,农田被毁。生产生活不能依赖雨水,但雨水往往让人依赖。看看这些与雨有关的图像:云滚来滚去,变化万千;闪电在天空中叱咤风云,雷霆万钧;彩虹低头弓背,色彩瑰丽;有鱼、鳄鱼、蛇、蜥蜴等。大小不一,性情不同,长短不一:这一切是多么神秘,多么壮丽,多么可怕!

所以古人猜测,一定有一个“圣物”掌管着这一切,永远领导着这一切,支配着这一切,预演着这一切。这个“圣物”体积很大,可大可小;肤色多样,可亮可暗;它还应该有头有尾,能起能卧,善爬善游,迂回曲折,行动迅速;总之,它能量大,能上能下,善于变化,能天上飞,能水里藏,集各种“水”的特性于一身,与雨的关系特别密切。

这个“圣物”该怎么称呼?发现下雨时,乌云涌动,电闪雷鸣,并伴有“隆隆”的雷声;潮起潮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都发出“隆隆”的声音;鳄鱼、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声也接近“隆隆”声;“隆隆”声本身就厚重、浑厚、深沉、悠远,给人以恐怖、豪气、崇高、神秘的感觉。所以人们取其声,用“长”的音来称呼这种模糊的“圣物”。

“圣物”的发音是拟声词。“圣物”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它像鱼,有人说它像鳄鱼,有人说它像蛇,有人说它像云,像闪电,像彩虹;也有可能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是那个样子,后天又是另一个样子;你也可能认为是这个和那个都有。当你上升到天空,它是云,闪电和彩虹。掉进水里就是鱼,鳄鱼,蛇。到了陆地上,就是猪、马、牛。模糊思维没有逻辑,意识不到矛盾。这种思维允许同一个物体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允许部分和整体一样,单数和复数。

是时候创造汉字了,是时候给这个叫“龙”的圣物赋予一个符号了。起初,我们的祖先用图像创造了人物。那么,这个圣物应该是什么形状的呢?有人说他们像鳄鱼,所以造了几个像“龙”的人物。有人说长得像蛇,于是造了几个像“龙”的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了几个像闪电的词。还有人说身体像鳄鱼、蛇、闪电,头却像马、牛、猪,那就做几条这样那样的“龙”吧。因此,甲骨文和金文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变,直到最后简化成这条“龙”。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龙是中国古人模糊集合了鱼、鳄鱼、蛇、猪、马、牛以及云、雷电、彩虹等自然现象而产生的一种神灵。先民们以真实的生物和自然现象为基础,把对外界的恐惧、依赖、怀疑、想象和崇拜渗透、下注、具体化到龙的模糊集合中。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艺术创造。它来源于鱼、鳄鱼、蛇、云、电、彩虹等具体形象,并通过许多人的模糊集合,形成基于并包含每一个具体形象的新形象。它的形成过程就是整合“美”的因素的过程。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渗透着古老的神话猜想、宗教趣味、审美愉悦和艺术趣味。

图腾,原是美洲印第安人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为“他的同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一种无生命的物体与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氏族的祖先和亲属,因此被视为氏族的象征、标志和保护神。世界各地的许多学者对图腾崇拜这一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一般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图腾崇拜,在一些现代民族中仍可见到其遗迹。

龙图腾最早是闻一多提出来的。温先生在他的一篇专论龙凤的文章中说:“龙凤在最早的意义上,代表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夏族和殷族,因为在‘死而化黄龙,用于’和‘天命之鸟(即凤凰)降而生商’这两个神话中,人们隐约看到了这一点。因为历史上的夏、殷时代已经远离了图腾文化时期,而所谓的图腾是远在夏、殷之前的夏、殷人的一种制度和信仰),所以把龙凤作为我们民族发源地和文化开端的象征已经不合适了。”

那么,龙图腾是怎么形成的呢?文先生在其名著《伏羲考》中说:龙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组合而成的综合体”;是蛇图腾吞并同化了很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理论始于20世纪40年代,一直流传至今,一度成为主流观点。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理论,出现了一些负面观点。无论如何,图腾永远是自然界中真实的物体。因为归根结底,图腾制度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根据学术界通行的理论和所接受的材料,龙作为图腾并不同时存在于自然界是不可接受的。”(颜云祥)“迄今为止,考古学和历史学都没有可信的资料证明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以蛇为图腾的强大氏族部落。至于把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融合整合的想法,完全是出于想象。”(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把中国古代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看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上的某一类型文化和社会学上的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前者比后者大得多。所以,不太可能把某一类文化中的某一种纹饰等同于某一氏族的图腾。有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成员崇敬的对象,不能被破坏、杀死、吃掉。在中国的古籍、神话传说中,有很多贬低、侮辱、打斗、斩龙、吃龙的描述。

纵观龙图腾的争论,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问题是,图腾理论来自西方学者。中国古代氏族部落有没有像澳洲和北美土著一样的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相关记载,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根据学术界的普遍看法,图腾文化发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兴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趋于衰落,进入阶级社会,只剩下一些残迹延续。根据考古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之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经衰落,但龙却起源了。把崛起的龙归为没落的崇拜现象,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图腾这个概念是有其原有的内涵和外延的,这一点学术界基本认可。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也可以称之为“狭义图腾”。其内涵和外延之后的图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也可以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来说,图腾是自然界存在的实物,但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圣物。所以,如果龙是图腾,只能归为广义图腾。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会时有冲突。比如,按照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是不允许被侮辱和杀害的,而作为广义图腾的龙却被反复惩罚和斩首。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如果要我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我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要尊重原始的内涵和外延。太宽泛了就没有图腾了。

鉴于此,我在一系列关于龙的书籍和文章中没有使用“图腾”一词,而是选择了“图徽”这个概念。

龙的神性可以用爱水、善飞、飞天、善变、超自然、吉祥、不祥、指示来概括。

在龙的神性中,“爱水”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龙本来就是“水”和“水相”,或者说,龙起源于“水”和“水相”。龙的很多模糊的收藏对象,可以说是“水物”或“水相”。鱼、鳄鱼、河马、海马、水牛生活在水中;蛇和蜥蜴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猪、牛、马、鹿没有水就不能生存。然而,云、雷电、彩虹、潮汐、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现象都与雨和水密切相关。似乎枣可以称为“水相”。一条源于水和水的龙,怎么会不“喜欢水”呢?

“爱水”的神性使龙特别胜任跑云布雨管水的事工。

“善飞”在龙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龙“飞得好”有几个原因:一是作为龙的模糊采集对象,云彩、雷电、彩虹等本来就是在空中飞行的“天象”;二、鱼、鳄鱼、蛇等。在水中游得很快,而马、牛、鹿等。在陆地上以类似“飞行”的速度奔跑;第三,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古人往往把鱼、鳄鱼、蛇等。潜水,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还有云彩、雷电、彩虹等。在空中翱翔作为一个圣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如果你能在水里游泳,在地上跑,你就能在天上飞。第四,自从人类有了灵性生命,就一直幻想着超越自己的局限,摆脱这个世界的苦难,翱翔、翱翔到布满星星、月亮、白云的天空。龙作为体现古人理想的圣物,不会飞,飞不好就不是龙。

“飞得好”的神性使龙成为某些神仙、圣贤、帝王的天然方便之物。

“飞”的方向和领域,自然是,也只能是一片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空。所以,“飞得好”必然“达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耳盆中,就有将“鱼藻纹”和“鸟纹”描绘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又名“龙凤纹”)也将天上飞的鸟与水中游的鱼、枣、龙的模糊采集物联系起来,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龙的模糊采集之初,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塑和绘画就已使龙出现在无边的天空和云朵中, 如北京故宫的云龙柱、天坛的云龙石、夫子庙的明珠飞龙。

龙“喜水”,水聚于地;龙“飞得好”,翱翔于。这样,龙就有了沟通天地的能力,成为天地之间的桥梁和使者。那些皇帝之所以把自己和龙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龙的神性,看到了龙在天地之间充当桥梁和使者的能力。

因为龙是许多物体的模糊集合,而集合的物体之间又有这样那样的差异,所以龙有一种“善变”的神性。在古人的眼中,龙在天可以是云、电或彩虹,可以是地上的猪、马或牛,可以是水中的鱼、鳄鱼或蛇。也就是说,天上的云、电、彩虹,地上的猪、马、牛,水里的鱼、鳄鱼、蛇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种和化身。

龙有浮躁的神性,如果变化,必然会产生一些“轻”、“见多识广”、“含蓄”、“有效”、“荒诞”、“离奇”、“怪异”。因此,龙具有“超自然”的神性,成为古人心目中的“四灵”之一(其他三灵为林、风、鬼)。

人们创造和崇拜上帝的目的之一就是相信上帝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代人对许多动物和天象的模糊集合而创造出来的神话生物。如果这种神话生物不能给世界带来幸福和吉祥,那么古人创造它是为了什么?以上龙的神,都为龙的标志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础:龙爱水,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飞得好,飞是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达到天,天是天帝和众神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化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是超自然的,超自然使龙神秘非凡。如果这些优点都集中在一个身上,龙怎么可能不幸运呢?

龙可以是“吉祥”的,也可以是“不祥”的。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对现实的验证和历史的、道德的评价之上的。比如导致西周灭亡的“龙族之妖”,古三庙地区的混乱,“日妖夜出,龙族生于庙中,狗哭于城中”,等等。

在龙的气质中,也有凶悍嚣张的一面。我们一般称之为“示范”。龙族的“示范”源于龙族模糊收藏对象的习性和危害。比如海湾里的鳄鱼残忍伤人,毒蛇恶意咬人,雷雨淹没河流,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毁坏房屋田地,等等。古人对这些现象没有科学的解释,只好说“龙怒”、“龙怨”、“龙仇”、“龙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