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家乡历史(1)
(1)河南滑县:千年古村白马墙“马不欺母”的传说。
在中原腹地,豫北华县城东距县城20公里处,有一个叫白马墙的村子。从现在的村容村貌来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和周围的村庄一样。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而平凡的生活。然而,这个村庄的名字却有着由来已久的故事,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在此三拐,由南向北流至溧阳(今浚县),再转向东,北沿金堤流去。这一代有山有水,植被茂密,人们依山傍水,耕种农田,放养骡马牛羊。更特别的是,这里的白马又高又胖,很有名。一天,一匹母马发情了。为了繁育出更多更好的白马,主人选择了马群中最好的白马与这匹马交配。没想到,这匹白马无论如何也不靠近发情的母马。主人恍然大悟,原来白马是这匹母马生的。马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它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点是,马不会欺负自己的母亲。
主人为了达到目的,用布蒙住白马的眼睛,让它交配。结果交配成功了,可是当人们把白马的眼罩摘下来的时候,白马发现和它交配的是它的妈妈,只见它咆哮如雷,哀嚎尖叫,挣脱缰绳,一下子撞在墙上,鲜血直流,一下子扑倒在地,死去了。师傅看到这种情况很后悔。整个村子都被白马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于是他们就像安葬亲人一样,把白马葬在了这堵墙边。
马不欺母,白马撞墙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方圆。从此这个村子就叫白马墙了。村子东边的那座山叫白马坡。就连黄河上的渡口也叫白马渡口,与黄河北岸的李阳渡口相望。
从此,这个地方的名气越来越大,人口也越聚越多。秦朝统一六国后,这里有近万人,政府在这里建白马城,设白马郡。三国时期还建立了白马国,魏国曹操之子在此称王,逐渐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代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山被夷为平地,黄河多次泛滥,死伤无数。繁华的白马城被深深的埋在黄沙下,如今黄河已经东移了100多里。曾经的白马渡口和李洋渡也不复存在,一切都成了历史,被人们遗忘了。只有这匹马不欺负它的母亲,白马撞墙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为了纪念这匹白马,人们在白马城的遗址上修建了一个村庄,至今仍叫白马墙村,也就是现在滑县留固镇的白马墙村。
(2)白马墙村
白马墙村名称由来:今白马墙村位于“白马城”旧址。著名的白马墙大队,俗称白马乡,原名历史悠久的“白马城”。位于留固镇政府驻地东北1.5km处,耕地面积2387亩,总人口2115,民族以汉族为主。商周时期称一草或一草,秦时设白马县,属东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属山东兖州管辖。金元时期属山东大明府。明朝洪武初,省白马进入滑州,白马建立结束。
地理特征:据史料记载,宋代黄游时期,由于黄河泛滥,白马地区连年遭受水灾。千年土城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走,“白马古城”被洪水夷为平地,废墟淹没在黄土下,再也不见踪影。2009年,安阳市文物考古队来到白马古城遗址进行勘探,基本确定了其古城墙的方位,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该村地势南高,中间高,其他地区低。村庄和街道弯弯曲曲,凹凸不平,非常古老。该村约五分之二的农民住宅建在古城废墟上。数百年来,村民们发掘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瓷器等。,在农田基本建设和挖土取土时。在古代,人们不得不留下许多水井(称为花园井)。
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白马墙村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经济、文化、交通条件:白马强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也酌情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大葱、蔬菜等。,畜牧业也很活跃,如养猪、养牛、养羊等。,还有几个农民磨面粉和磨豆腐。在淡季,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以增加收入。很多农民盖了楼,买了车,生活很富裕。
姓氏:白马强村,姓氏12。除了景、班、邢等姓氏原本是室外的,其余都是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入的。据说古代有三个村庄,分别是南邢村,北李村,中白马村。随后几年,由于外地移民的增加,三个自然村逐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后来统称为“白马墙”村。到了宋代,由于天灾人祸,村北原有的李村遗址和白马城村遗址地势低洼,大部分房屋被洪水冲走,村民大多四处逃散,只剩下村南地势较高,没有遭受太大的洪水,于是有几户姓邢的和几户姓荆的,还有一户姓高的没有逃散。班、傅、王、毛、焦、徐等先后从山西、江苏等地迁来,使该村不断发展壮大。
寺庙:村东有一座“袁俊庙”,村内有两座“观音菩萨庙”。据传说,袁俊寺建于唐代。它最初被称为“白马寺”,是以擅长骑白马的唐朝国王李世民命名的。当时寺庙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三间上房、三间东厢房和西厢房、一座门楼和一座院墙。这是一个宏伟的庭院,有65,438+00多名道士,一年四季香客不断。到了宋代,由于黄河泛滥,寺庙连同白马古城一起被洪水吞噬。洪水过后,寺庙消失了,只剩下不到600平方米的废墟。1999年,村里在修魏村路的时候,推土机从工地上推出一块“光绪十三年”的石碑,上面写着“万历”的碑文重修寺庙,还出土了“万历”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