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什么是民族大熔炉?
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同在中国民族融合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曾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在塞外这片热土留下足迹。这些游牧民族在山西和中原地区与汉族政权发生碰撞和交流,使山西在历史上呈现出多民族、多元的文明。
山西的历史演变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在古代,山西南部是人类的发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蜀猿”化石的发现,将猿的出现时间提前了654.38+00万年。
在距今约654.38+0.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西晋南地区就有原始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后渡文化遗址发现的烧骨,将我国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提前了654.38+0万年。
距今约10-20000年,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有相对集中的原始人和村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许多国家的中心。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结果表明,这里是尧帝的都城,也是中国最早所处的地区。
这使得约4500年前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变为信仰史,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得到了确认。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夏初的统治中心在山西南部的夏县一带,今夏的夏县东峡峰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夏遗址。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千里邦基”之内,还有十几个部落分散在其他地方。
西周初期,诸侯大规模分封,山西中南部是十余个诸侯的地盘,其中主要的诸侯国是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渐吞并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鼎盛时期,晋国的疆域大约包括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共有50多个郡,其中山西有65,438+00个郡。晋朝是郡县制的起源,后来秦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全国。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清廷赵、魏、韩三分,史称“三分晋”。赵、魏、韩三分天下,实际上成了三个诸侯国。在山西,赵统辖中部、东北部和东南部,魏统辖西南部和东南部,韩国统辖东南部和西南部。
起初,赵国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又迁至河南、河北等地。
魏烈周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东周皇帝正式承认赵、魏、韩为诸侯,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属于赵、魏、朝鲜。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县,然后不断增加到40多个县。
今天,山西及周边地区的河北和内蒙古是由河东县,太原县,上党县,雁门县,戴军县和云中县管辖。其中戴云县和云中县不在山西,山西有70多个县。
西汉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县制,实行地方县制。全国分为13个州。今天的山西及其周边的陕西、河北、内蒙古,分属并州、幽州、四里州(都城长安范围内)三州,下辖太原、上党、雁门、西河、岱河、河东六郡。其中,西和、代河两县不在山西,山西有90多个县。
东汉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族、鲜卑逐渐迁入山西,发展壮大。到东汉中期,山西的北、中、西部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