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天文台成立至今已逾百年,部门的运作模式和服务范围与时并进,以配合现代社会的期望和需要。与此同时,天文台不断引进先进科技,以配合业务发展。下表概述了观察站的发展情况:

1883年,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年开始定期气象观测。建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

1885,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时间球。

1892提供海港气象服务。

1908,用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

1915开始船舶天气预报无线广播。

1921中,气球用于高空探测。开始地震勘测。

1928开始天气预报语音播报。

1937,航空气象服务成立。

1949中,用无线电探空仪和雷达探空系统测得高空气象数据。

1959年,天文台架设了第一台天气雷达。

在1961,测量了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7开始发布雷雨、暴雨预警。

1973年,天文台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系统。

1975期间,天文台通过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数据,建立了以下三套区域专用电路:香港-东京(1969)香港-曼谷(1970)。

1977,收到日本气象厅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的图像。开始发布山体滑坡预警。

1979年,建立了由三个台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台网。天文台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已经开始运作。

1980年,建立了第一个铯原子钟系统。

1985年,粤港合作建设的第一个自动气象站在黄茅洲开始运行。设立“打电话问天气”服务。

在国王公园建立了一个辐射测量室。

1987建立了环境辐射监测计划。

1988一个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开始运作,主要针对影响香港及其邻近地区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1990,辐射监测与评价中心成立。

1992,一套用颜色标注的“暴雨预警系统”开始使用。

1993年,天文台开始测量高空臭氧和辐射。

1994年,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开始运行。

1996,天文台在互联网上设立了主页。

1997年,地震台网扩大到8个台站,采用数字信号传输。

1998,提供交互式信息查询系统(﹝IES﹞)服务。天文台的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TDWR﹞)开始运作,每分钟探测风切变和湍流,并向飞机发出有关警告。

推出四天天气预报服务。

1999年,天文台在大帽山安装的新天气雷达系统正式投入服务。新系统提供高分辨率雷达数据,可以更有效地监测恶劣天气系统。天文台增加了一台超级电脑,以运行一套高分辨率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业务区谱模式),加强预报暴雨的能力。

开始发布寒冷天气预警。

开始提供紫外线指数。

2000年,天文台附近的商业大厦开设了一个资源中心,方便公众获取资料和刊物。天文台增加了一个高效的服务器集群,以提高其气象数据处理能力。

推出五天天气预报服务。

开始发布高温天气预警。

在2001,天文台加强了网站服务,提供文字版和有声网页,方便视障人士获取天气信息。此外,天文台亦为流动电话用户推出WAP版本的网站。天文台安装了卫星接收系统,接收极地轨道卫星发出的高分辨率卫星云图。

香港首个气象浮标开始运作。

长洲天文台最后一个信号站关闭,标志着悬挂风球传送风暴信息时代的终结。

2002年,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投入运作。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覆盖全球主要城市官方天气预报的网站。天文台在赤?角安装了全球首部机场天气警报激光雷达。

天文台获得ISO9001:2000认证,以确认天文台提供的国际航空气象服务的质素。天文台是亚太区首批获得ISO认证的航空气象服务单位之一。

2003年,首次成功接收到商用飞机上计算机传送的自动天气报告。天文台更新了临近预报系统的电脑。新的计算机可以处理更多的实时天气数据,并运行更先进的算法来改进预报产品。

为响应香港政府的资讯政策,天文台网站采用「统一外观及风格」设计,更新外观。

以可扩展标记语言提供天气数据的服务。

推出七天天气预报服务。

2004年,东南亚首个自动高空探测系统正式启用。启动“个人数字助理”网站。

开始向国际计量局提供天文台的原子钟时间数据,参与协调世界时的制定。

共同主办了世界气象组织(亚洲)第二区域协会第十三届会议。

成为亚洲第一个从商用飞机向全球自动接收和发送天气报告的气象部门。

首次为香港奥运滑浪风帆队提供天气预报服务及技术支援。

2005年,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建立闪电定位网络,并推出闪电定位信息服务。天文台出版香港下世纪雨量评估。

天文台代表世界气象组织参与建立印度洋海啸警报系统,并在巴基斯坦地震后协助取消该系统。

由天文台开发的全球首个激光风切变预警系统已在香港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作,为升降中的飞机提供风切变预警服务。

由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委托的香港天文台两个网站“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灾害性天气信息中心”开始运作,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