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生平事迹

程浩拼音是chénghào

1,程颢的一生

程祖上世代为官,世代居住在中山府。他们的高曾祖父程昱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的一名将军。赵光义在做晋王时,也是幕僚之一,也是兵部侍郎的老师,死后赠给冯。曾祖父程希贞是尚书禹部的外交大臣。

其祖父程为开封府尚书兼吏部第三司。程程的父亲程俊受到名门望族的庇护,照例成了“郊社斋郎”,得到了升迁的机会。由此开始,他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到中年是医生。晚年,他因病退休。

曾祖父程昱从汴京(今河南开封)迁到河南省(今河南洛阳),以三司官职大臣赠送开福义通。记载了旧臣后裔,于是程颢的父亲程浚被封为黄陂县尉,他通晓巩、丰、磁、汉诸州,后来在太中当了大夫。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程颢出生。程颢和弟弟程颐从小受家学影响很深,尤其是受父亲程颢的影响,程颢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出名。?

程颢天资聪颖,修养良好,充满和谐,他的主人和朋友几十年来从未见过他有急迫感。嘉祐二年(1057),程颢居进士后,历任关知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金城都督、太子中云、御史监、汝州酒税监、镇宁军判官、宗宁寺判官。

在宋神宗统治时期(1068 ~1085),程颢被任命为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未受重用,故投身学术。宋史原传曰:“吾有求道之志。它泛滥了许多学校,几十年来进进出出,回到‘六经’再得之。”

与弟弟程颐一起发起“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他先后在松阳、扶沟等地兴办学校,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著作颇丰,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先圣人之学。不是圣人而是自己的人都被抛弃了。”

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遵循自然法则,善待人民,热爱事物,遵守封建礼教。并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程浩还建议,阅读要以“说明意义和原理”为目的,注意阅读方法。“读书应以穷理、实用为主”,不应“卡于章末、句末”,这是“学者之大不幸”。程颢的教育思想和他的理学一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在他讲学的地方设立神社或书院,纪念求学的起源。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程颢在京师出版《易经》的地方(今河南开封众多佛塔左侧)建立二程寺。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称宗程铮。他在54岁时去世。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程颢被封为“纯男”,程颐被封为“义男”。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程颢封为“河南博”,程颐封为“益阳博”和“拜孔庙”。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程颢封于公,程颐封洛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敕以晏子(即颜渊)为例,建双向寺,规制比照阙里,前后堂六十余间,颂赞双向寺“澄清正统,升起温柔,为今派圣贤,救吾子孙”。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严在二程寺修建大梁书院,并在讲堂供奉二程。此外,还建立了松阳书院来纪念成二。《嵩阳书院记序》说:“嵩阳书院,宋代藏书之地,二程夫子闲,与一班弟子讲学”。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程以圣人身份入儒,地位在孔子及汉唐其他儒者之上。次年,康熙帝赐二程寺“学成登天”匾额。

2.程浩简介

程颢(1032—1085年7月9日),本名伯淳,本名明道,被学者们称为“明道先生”。河南省(今河南洛阳)人。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北宋“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升任进士,历任朱郡官主簿、上元郡主簿、泽州金城令、太子中云、御史监、汝州酒税监、镇宁军判官、宗宁寺官。

北宋嘉佑年间,程颢考中进士,时任中允亲王的宋神宗监督御史,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了“天为理”、“惟心为天,行之则智”等命题。他认为“仁者与物完全相同,凡知仁义礼信者,皆仁者”。如果他们知道这个原则,他们必须“真诚地遵守它”(同上)。

提倡“心灵感应”理论承认“天地万物皆对。”?

曾祖父程昱从汴京迁到河南省(今河南洛阳),其父程钧于1032年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城镇)。

北宋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称宗程铮。他在54岁时去世。

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被世人称为“程颢”,都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为朱所继承和发展,在国际上被称为“朱成学派”。自己的著作有《质书》、《体悟仁学》等。,以及后人从他的评论中整理出来的《遗书》、《文集》等书籍,都收录在《两课全书》中。

扩展数据1,主要成果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程颢和他的哥哥程颐都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在世界上被称为“程二代”。程的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他们都以“理”或“道”作为一切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只是天理”,“万物源于理”,“理导致怒”。现在的社会秩序是天定的,顺理成章,否则就是逆天而行。

提出了物是人非的朴素辩证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亦理性”。因为气质不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会损害正义。“没有人想自然”。所以教人“存义灭人欲。”

要想“维护正义”,首先要“管好明天”。要想“管好明天”,就要一天一天的明白事情的道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倡导“修身需尊,学在知”的修养方法。程宣扬封建礼教,主张在家庭中形成君臣关系,相当有毒。

2.宋明理学概论

宋明理学是从宋代到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家,但也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道家,佛家。

宋明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家长期争论融合的成果,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春秋战国两汉历史时期形成的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它以朱成理学和王陆理学的形式呈现,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1067),儒学发展为王安石学派、司马光文公学派和苏轼的蜀学派。后来以讲兼性论而闻名的有周濂Xi的《联学》、张载的《管雪》、程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被朱发扬光大,并在福建创立,成为正统的理学。

连、罗、关、闵四家被称为理学的四大流派。理学的实际创始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兄弟(程颢、程颐),他们都是在南宋由朱走到一起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采取一般的立场。他主张“即物穷”为学。

与朱相反,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了“宇宙即我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并断言心的“清明”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对于学霸来说,“清身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程二的气一元论完全不同。

明代的王廷相和明末的王夫之、颜元都反对朱成和王陆。戴震的《孟子义略》一书,以“理在欲”为结论,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对理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学最早起名于南宋。朱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本朝理学远胜汉唐”。到了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理学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体系,包括:1。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教,到了南宋朱熹达顶峰,后又习惯用“理学”来指代他的思想体系。

二是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出现于宋代,主导于明代中后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的理学特指朱成学派。

百度百科-程浩

百度百科-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