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没听说过熊猫?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有一个叫黄帝的部落首领,利用驯养的虎、豹、熊、勇、熊猫等猛兽,帮助作战,在汉泉(今河南省朱鹭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西周初年编纂的《史记》、《诗经》记载,貉子的皮是皇帝进贡的宝物。他们威武如虎豹,把古代的勇士比作和他们一样的威武勇者,以至于军队用“齐”“齐”的旗帜象征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期(前2700年)的《山海经》中有描述,形似熊,皮毛黑白相间,产于邛崃山的盐道县(今四川景荣县),相传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载,汉武帝时,上林苑(今安西周至县,户县界)的方圆饲养了许多动物供皇帝狩猎,貘(大熊猫)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晋(1700年前)大熊猫被称为魔咒,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邻居和平共处的“义兽”,所以在当时被视为和平友好的象征。两军交战,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时候,只要有一方举起“钱雨”旗,战斗就会戛然而止,因为战争的规则:谁用“钱雨”旗,就意味着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室年鉴》记载,公元10年10月22日,唐朝武则天皇后将一对活的白熊(大熊猫)和70张兽皮作为国礼献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个僻静的房间里休息,感觉寒风凛冽,皮肤冰凉,头痛欲裂。有人送给他一个画有大熊猫的屏风,真的有挡风辟邪,保好运的奇效。白居易很高兴,在屏风上写了一首诗《屏上赞》。诗人借熊猫需要和平宁静的环境生存,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的不满。
明代李时珍(1518-1593)写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貘可做睡垫,防寒除湿,驱疫辟邪;作为膏药,可以渗透皮肤预防和治疗肿瘤;饮用尿液中的水可以溶解误食入人体的金属杂质。
从文字记载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动物,被人们十分珍惜。也可以证实,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华北的河南、西北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的福建,西南的云南、贵州及四川盆地周边山区。
大熊猫古名
大熊猫是中国的一种特产的珍贵动物,已有3000多年的记载。随着时间序列的深入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它的名称也在不断演变。
♫ ♫♫♫♫♫♫♫♫♫♫♫♫♫♫♫♫♫♫♫♫♫♫♫♫♫♫♫♫98
白狐“二丫”。
貘(hù)(小儿子)“二丫”。
《智一孔》注《经》,陆机(吴)注《石矛》、《尔雅》,郭璞注《二》、《尔雅义》。
礼记。
白易(pí)陆机的《石矛瑶光》。
文批《庄子》。
皮丘的峨眉山记。
角落里是洪雅县志。
或者《辞源》《尔雅义》。
《辞源》与《尔雅义》。
苟或《尔雅》、《雅》、《本草纲目》、白居易《赞平》、《东周列传》、《说文》、《南仲志》、《旧唐书》、《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知止》。
或《新论》、《动物学经典》、《广雅》、《直隶蠡州》、《后汉书》、《钟山经典》、《蜀中广记》、《酉阳杂记》、《广智》、《巴东县志》(指秭归
玄奘的《王会篇》。
貘的神圣经典。
白豹陆机的石矛瑶光和尔雅。
孟宝《钟书广记》。
孟的兽类《钟书广记》。
咬铁“神经”。
《蜀中食铁兽广记》、《晋蜀中赋》、《北川县志》、《酉阳直隶总志》等。
林允的《尔雅》。
大熊猫的现代名字(也就是中国流行的中文名字)原名熊猫或大熊猫,意思是它的脸像猫一样胖乎乎的,但全身像熊,有的甚至属于熊科。后来因为直书是解放前写的,所以从右往左读,但改成横书后从左往右读,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书名是横书,著名的熊猫,但当时参观者习惯从右往左读直书,误以为是熊猫。此后,先是在它的主要产地(四川),很长一段时间习惯于把熊猫的名字改成熊猫。以后它常见的中间名是大熊猫,也是人们公认的。
它的地方名,在老家,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区称为当或杜东嘎(G m 4),平武白马达布人称为东嘎;凉山的彝族叫阿曲。虽然这些地方的名字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含义都和古书中所称的勇武之犬不一样,只说明它们的体色是白的、黑的、白的,或者体型像熊。
大熊猫的其他别名有中国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其中一种大浣熊来源于它与浣熊的亲缘关系很近(直到现在,许多学者仍将其列在熊欢科),但它比浣熊大。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是金狗,对应的熊猫因为体色白,所以叫银狗。竹熊因其主要食物是竹子而得名。华雄表明它是中华民族特产的珍稀动物。
现代西方国家对大熊猫的命名
四川宝兴灯池沟
大熊猫这个现代称谓的诞生,应该归功于法国苦行僧、博物学家大卫(Armand Peredd vid 1826-1900)。大卫从1862年到1874年在中国生活了1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传教,并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传播研究员。大卫在中国各地发现了68种鸟类新物种、65,438+000种昆虫新物种和许多哺乳动物新物种,包括麋鹿(四象)、金丝猴和大熊猫。1869年3月,大卫移居四川穆平县东河灯池沟天主教堂,担任第四任牧师。灯池沟天主教堂是1839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四川秘密修建的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宝兴灯池沟天主教堂
大卫在他的日记中写道:“3月1869,11,在回教堂的路上,一个名叫李的人,这个山谷的主要地主,邀请我们去他家喝茶。在这个异教徒的家里,我看到了一张著名的黑白熊皮,很奇怪。我的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看到它。
法国牧师大卫
在1869年3月23日的日记中,大卫写道:“我的猎人在离开十天之后,今天回来了。他给我带了一只幼白熊,抓来的时候是活的,为了方便就杀了。”大卫对此很感叹,他继续写道:“他们以高价把这只年轻的白熊卖给了我。除了四肢、耳朵和眼睛,它全身都是白色的。它的体色和我之前见过的成年个体皮毛颜色一样。因此,这一定是熊的一个新物种,这一点很明显,不仅因为它的体色,还因为它多毛的脚底和其他特征。”
大卫把这只白熊的标本送给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梅尔内·埃德韦德。爱德华在仔细研究了皮毛和骨骼后,在1870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与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骼特征和牙齿与熊明显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非常相似。它必须构成一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为了纪念大卫发现大熊猫这一新物种,爱德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命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沿用至今。大卫收藏的第一个熊猫模型标本至今仍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收藏。
世界熊猫热
自1869年大卫首次向世界介绍大熊猫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熊猫热”。许多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猎人都不远万里,愿意花大价钱进入中国,试图捕捉这种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但是大熊猫是一种善于隐藏的独居动物。它整天在山林中游荡,男人极难发现它的踪迹。
熊猫王史密斯
比如1891-1894年,俄罗斯皇帝波坦和别列佐夫斯基在四川平武和松潘获得了一张大熊猫皮。德国大约在1900年从中国商人那里得到一张大熊猫皮,到1916年,威戈尔德在四川汶川捕获了一只幼仔大熊猫,成为西方第一个拥有活体大熊猫的人。早在1897年,英国就在四川平武杨柳坝获得了一只雄性熊猫标本。捕获熊猫最多的是英国人史密斯(F,T,smith),他在西方被称为“熊猫之王”。史密斯在中国的大熊猫产地待了20年,才从1936到1938,在四川汶川高价收购。
第一批在中国猎杀大熊猫的美国人是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1928年,小罗斯福兄弟先去了四川宝兴县,但是没有抓到大熊猫。康定后,调至凉山岳西县。在岳西,两兄弟同时射杀了一只成年雌性大熊猫,创下了西方人猎杀大熊猫的第一记录。后来,美国人塞奇、谢尔登、德国人谢弗、英国人布罗克赫斯特自己动手打死了大熊猫。至于采用高价收购或其他手段,则更有中国人猎杀、捕捉大熊猫的事件。今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都可以看到中国大熊猫的标本。
近代第一个把活着的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是一位名叫露丝·哈克尼斯的美国女时装设计师。她的丈夫威廉·哈克尼斯是一名动物学家和探险家,婚后不久就进入中国寻找大熊猫。不幸的是,她在进入大熊猫产地之前就在上海去世了。遵从丈夫的遗愿,哈克尼斯夫人带着两名美籍华人作为向导和翻译,进入四川省汶川县,然后前往大卫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东河,开始了寻找大熊猫的艰辛旅程。
露丝·哈克纳夫人。
机会青睐那些下定决心抓住它的人。露丝最终在金笳山区大约2000米的森林竹林中找到了一只体重不到两磅、出生大约30天的大熊猫幼崽。露丝欣喜若狂,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它。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它那长着黑白花的小圆头用鼻子蹭着我的外套,突然本能地发现了我的乳房。”露丝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苏林”。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露丝用两美元贿赂了它,在一个竹篮里装满了“苏林”,海关登记上写着“带上一只哈巴狗”。她登上了麦金莱总统号,离开了中国。1937年春天,“苏林”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立刻成为这座城市的明星,每天有超过4万名游客。从此,“苏林”和露丝的故事广为流传,引发了又一次世界熊猫热。大熊猫已经成为摇钱树和国际狩猎目标。从1936到1941,仅美国就从中国带走了9只活着的大熊猫。据统计,从1869到1946,共有200多人从国外来到中国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捕捉大熊猫、狩猎或购买大熊猫标本。在1936至1946期间,从中国运来的活体大熊猫有16只,至少有70只大熊猫标本保存在国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