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前高庙村是三槐王的后代吗?

前高庙村三槐王氏家族的形成与发展

杨巨源·杜延庆

莘县莘亭办事处前高庙村的是莘县三槐王的一支,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其起源只能追溯到明朝初年,与群贤堡和村的三槐王还很难凑在一起。1996年7月,莘县明天中学征用原高庙村土地。施工中发现了工部阆中王稼祥家族的墓葬,出土了若干墓志铭。其中,王鹤的墓志铭中有“龚讳贺喜”几个字,此字甚好,夷元之别称也...天下一家,姓辛...辛有三淮王,伊亦是其后裔”,碑文又有“淮阴再盛,谓之后人”之语,故前高庙王是三淮王的一支是毫无疑问的。

墓志和家谱资料显示,前高庙村王于明代永乐三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西南的前阳岗(今雁塔办事处)和城西北的小满门村(今莘县镇),祖名王。传到第四代,兄弟五人,长子桂王迁到县城西北的三里庄(今高庙村),五子迁到王楼(今莘县瓦店乡),二、三、四子都留在原地,三门村的名字可能由此而来。公元七世纪,另一个王品迁到城东南4里的黄河村(今东陆府),王品的儿子是王稼祥。14世纪,王长富迁至县城西北16华里柿园村(今莘县盐店镇),15世纪,王新民迁至城西1华里郝庄村(今雁塔办事处)。这些支系都以以前的高庙为祖籍。新中国成立后,王氏支系部分人员迁居山西、河南、黑龙江及县城部分村庄,但数量不多。据家谱资料分析,前高庙村王是三槐王的后裔,祖籍莘县。元间战争,中原画炭,迁居山西避难,明初民族大迁徙时回到祖籍。此行已逾百年,与一直居住在莘县的群贤宝、王的族谱难以继续。前高庙村的王在清初曾编过乐谱,现在已经没有了。新出土的墓志铭显示了明初这一分支的传承,证实了王三怀确有其派,这应该是王三怀研究中的一大幸事。

前高庙村的王从一开始就从山西迁到沈阳,至今已传了25代,人口倍增到3000多人。其历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桂王,陕西乾鑫第四祖,三门高乾寺祖师。耕下龙牧,积德行善,邻里景仰。王彦、王林出生,王彦被赐为长寿官。

王彦,名张庭,桂王长子,明成化(1465)封山西翼城知府。他兴利除弊,亡命之徒有恃无恐,有恃无恐,所以被称为“神王”。生下王晶和王维。

王品,字好,谥号易安居士,王维次子。自幼聪明,山东巡抚来到辛,拜为弟子,可惜英年早逝。丧妻的石人守了一个节,被授予县城南边的一个孝坊,被子嘉祥赐为阿泰安人。

王贺,字良辉,别名义元,王维四子。明嘉靖任旭(1562)龚氏被选为八闽建宁(今福建三明)主簿,却积劳成疾而死。建宁官民为其立碑,附于一著名官庙。

王稼祥,字肇兴,号赣锋,王聘独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曾任山西临晋(今兰义)、陈留(今开封)知府,工部尚书,工部博士。他勇于创新,兴利除弊,官声相当好。穆宗皇帝曾送给他纱衣、锦衣和布料,他的父亲、母亲和妻子都收到了礼物。长子王一淳曾任河南卢氏县主簿,另外两个儿子都是学生。

王甲相遇,国际名龙武,王鹤独子。他喜欢读书,从未走上仕途。他痴迷诗词书画,尤其精于风水医术,经常扶孤济困,名声传遍全村。王义经、王义傲、王义久、王义云出生,都是为了应试而读书,但仕途并不顺利。王一坤,名叫石魁,和王甲认识了他的第四个儿子。他是明朝末年的武术家。他是莘县民兵的头头,奉命维持县城治安。他以“精忠报国”为志向,致力于维护明朝的统治,与起义军为敌,起义军后来俘虏了他,处死了他。孩子王钦佐和王绍佐都是农民。

王,山西迁沈后第19世孙。1940,加入中国* * *产党。曾任莘县小金寺乡乡长、二区区长、区财政助理、区抗联农会会长。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于1943年被日军杀害,时年34岁。

建国后,原高庙村三槐王支局仍有不少人才。他们或参军立功,或学业有成,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升,或在科研中获奖,或努力致富。总之都是各显神通,不愧盛世。

1996年秋,前高庙村建祠堂,占地1.2亩,三间正房,一间门楼。矗立在王稼祥墓前的两座碑被修复,重新立于祠堂院落。古迹全落龙冠,可惜字迹潦草。

莘县三槐王石祖陵筹建委员会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