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是协约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另一边是盟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和其他国家。原本是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加入了同盟国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大影响力,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于1914年对德国宣战,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都是不公正的。塞尔维亚虽然在为捍卫主权和独立而战,但其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民族解放的性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利时军队与德军对峙的西线,俄军与奥匈德军对峙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场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4是战争的第一阶段。这一年,按照战前制定的计划,德军首先在西线发起了进攻。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的抵抗,以及马恩河等战役中俄军对东线的进攻,使德军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西线交战双方随后构筑战壕,长时间对峙,转向阵地战。
1915-1916是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作为决定性的一年,期间出现了三次大规模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东线的索姆河战役和俄军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上,英国人在日德兰海战后牢牢控制了制海权。在这个阶段,最终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盟军手中。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占领中最大的海战。1916,德国试图突破英国海上封锁,出动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部遭遇激战,双方损失严重。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战争结束,德国舰队再也不敢冒险。
1917-1918是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与对德战争;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参战,协约国阵营增至27国。
1918165438+10月11、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战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6543.8+0.5亿人口卷入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它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俄罗斯帝国的力量;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崩溃;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也被削弱了。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打开了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中国学界认为,二战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65438+9月至1945年9月
二战战火波及亚洲、欧洲、非洲,国家多达61个,参战人口达到1.7亿,动员武装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总伤亡人数超过5000万,加上平民,总伤亡人数达到9000万。参加国的军事支出总额为654.38美元+035.2百万美元。加上金融消费和物质损失,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代价。战争期间,苏美英三国的总伤亡人数达到654.38+0860万,而苏中两国的伤亡人数达到2000万。美国财产损失达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达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达6543.8+05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超过6543.8+000亿美元。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损失惨重。战争期间,德国共动员654.38+07万军队,占全国总人口的265.438+0.5%,共造成654.38+065.438+0.7万军事伤亡和3000亿美元经济损失。日本动员了970万军队,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总伤亡人数达21610000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轴心国的战略进攻和协约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转折,协约国的战略进攻和轴心国的失败。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意日轴心国相继在各自战场上发起全面战略攻势。在遭到盟军和世界各地反法西斯力量的抵抗后,其进攻锐气逐渐减弱,最终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地区、非洲战场的阿拉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达到战略进攻的尾声。
在战局发生根本转折之前,各大战场都有自己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 11前后,盟军在三个主战场先后进行了斯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瓜达拉哈拉战役,标志着大战战略转折的实现。
1944年,盟军相继转入欧亚战场的全面战略进攻。在欧洲战场上,苏联率先在东线发起强大攻势,美英等盟国随后在法国登陆,对德国形成东西夹击。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盟军通过岛屿登陆作战和海空作战对日军发起战略攻击。欧洲和亚洲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配合了盟军的进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最终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建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4月1945,1,盟军在鲁尔区西线包围德军主力,后期到达易北河。苏军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25日在易北河的托尔高与美军会师,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猛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式签署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07年7月17日至8月2日召开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对付德国,对抗日本,战后如何对付日本。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签署并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但公告内容遭到日本政府拒绝。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三路出击。在朝鲜军民的帮助下,苏军解除了关东军的武装,于11进入中国北方,25日占领南库页岛,1日占领千岛群岛。8月9日,毛泽东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面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立即向华北、华中、华南敌占区发起进攻,并部署大量兵力向东北进军,配合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作战,取得了反攻的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等地区附近登陆,实现了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靠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里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战争。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化武器装备被交战双方广泛使用,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武器新技术首次使用,使作战形式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闪电战、纵深作战、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母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式。参战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各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创造了条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共存、互霸的格局,美国独霸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欧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